喝茶是一种崇拜美的仪式 不久前,春天的夜晚,朋友有客远方而来,于是她带我跟客人一起去茶楼喝茶。 喝的是普洱熟茶,一位年轻的姑娘端坐在茶桌前。左侧是我朋友,右侧是几位客人。 年轻小姑娘倒水烫茶杯,沏茶,倒茶给我们。 朋友说:“唯独在茶桌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是的,诚然可见,在饭桌上,服务员只能够在桌外为客人服务,而茶桌上,茶艺的女孩子,可以平等同坐。 座上的客人都一边品茶,一边畅谈,而我,在不经意间,观察这个茶艺师。女孩子有种青涩稚嫩的美,甚至在灯光下可以看到她嘴角极为柔弱的绒毛,她的眼睛充满年轻懵懂的光。她美妙白皙的手指轻轻握住茶壶,为我们斟茶,动作优美而熟稔。 茶倒在我的杯中,露出褐红剔透的颜色,水汽如同从峡谷升起的雾气一般,有一种舒展而馥郁的湿润感。茶杯是浅白色,美玉一般,温润色调难以言表。 对于品茶,唐朝诗人卢仝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唐朝喝茶是风气,那时候饮茶极为原始,人们把茶叶蒸过后,放入臼内捣碎做成茶饼,和米、姜、盐、陈皮、香料、牛奶等一起煮来喝,到后来有了炒青绿茶,炒青绿茶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新突破。据记载,陆羽创造了蒸青饼茶,在社会上流行许久,人们几乎都喝这种茶。 据说,李白曾在寂静的寺庙,向僧人讨一杯茶,喝罢作诗曰:“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就是说这种制茶技术闻所未闻。 我脑海里浮现出书中看到的这些,轻尝一口,一股轻盈的茶味充盈唇齿之间。 我喝茶不久,喝茶是一门学问,这学问的深浅,看你愿意涉足多深。我甚至买了关于茶的书,了解茶的历史,了解茶的工艺和茶道文化。 朋友与客人相谈见欢。言及喝茶,我说,喝茶是一门高深学问,对于我这种入门级新人,还得多多学习。 然而,这位带我喝茶的朋友却端起杯,对我说,喝茶只需懂得两点:拿起和放下。 她告诉我,喝茶无非两个动作,拿起,放下。大部分时候,人们喝茶考虑得太多,要了解饮茶的器具、茶的产地、茶的年份、茶的工艺,讲究茶的用水,但是忽略了最基本的一个事实。喝茶,总归还是在于你愿不愿意拿起。 在我懵懵懂懂的迈向喝茶之路时,我遇到的这位好友是良师,她可以指点我,女人喝茶,不能喝绿茶,多喝黑茶。 我开颜莞尔,对于茶,既然我选择了喝茶,就愿意拿起的。朋友微微一笑。客人说所言极是。但她这一说,我似懂非懂。 这种说法,近似于禅。靠悟。 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到后来才发展成饮品。日本人甚至于发展成一种仪式,也就是茶道,而茶道,是一种崇拜美的仪式,源于禅宗。 待喝完茶。一路上剩下我和朋友在车内交流。朋友说道:“刚才我说的喝茶,拿起和放下。是悟了很久才明白的道理。从前我买了很好的茶器,每次出门,都背着很贵重的茶器在身上,喝茶时,总是拿出自己的杯子,到后来,才明白,当初这些,不过是为了做作。喝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喜欢,就拿起。现在,我出门就带着简单的茶具,喜欢喝,随时喝,不用背负那么多包袱。” 她又说道:“所以,你喝茶不要有负担。喜欢,就喝,不喜欢了,就放下。” 我于是顿悟。 人生莫不如是。如果人人都能够懂得拿起和放下,没有那么多执念,世间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伤心。 离这次喝茶,大概又过了一个月时间了。这个月,虽然没有大风大雨,但也有不少琐事,但是沏上一壶黑茶,慢慢品,细细想。朋友的话总会时时浮现心头,茶之味,竟然可以化解心头之忧。 今天的抉择,若是内心欢喜,不妨拿起,而过去的负重,在适宜的时机里,懂得放下。在茶的清香中,内心逐渐清明。 所谓喝茶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