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九华佛茶(二)

徽州茶人 发表于 2011-10-28 20:44:07 | 显示全部
  【制作工艺】
  九华佛茶以地方群体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采摘,只对一芽二叶初展的进行采摘,要求无表面水,无鱼叶、茶果等杂质;采摘后按叶片老嫩程度和采摘先后顺序摊放待制。

  九华佛茶制作工艺流程是: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做形、烘干、拣剔、包装。九华佛茶制作火候温度是最关键的,只有把握得当,才能制造出顶级的九华佛茶。其独特之处是做形,利用理条机分二次理条,期间摊凉加压,手工压扁,理条机理直,达到九华佛茶独特外形。
    1、鲜叶采摘 于清明前后采摘。采摘标准:特级茶以单芽和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一级茶以一芽一叶为主,二级茶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三级茶以一芽二叶为主。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新鲜、完整、匀净,不采雨水叶、露水叶、紫芽叶、破碎叶及病虫害叶
    2、摊青 在清洁卫生、阴凉通风处进行。鲜叶摊放在干净的水泥地或竹匾上,摊叶厚度2~5m,摊青时间4~6h,以鲜叶表面光泽减退、叶枝稍变软、香气溢出、含水率在75%左右时为适度。
    3、杀青 用40~60型滚筒杀青机。投叶口筒体温度200~250℃,前高后低。出叶口处配置电风扇。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绿、茶香显露、手捏成团、无焦边、无红变、含水率在60%左右时为适度。
    4、做形 特级茶用电炒锅。投叶量200~250g,锅温80~100℃,以理条为主,并不是抛杨,散失水分,至茶条不粘手时,将锅温降至60~80℃,抖、理、捺、翻等手法交替进行,制茶条扁直、有刺手感时出锅摊晾。一至三级茶用理条机。槽温70~90℃,投叶量以茶叶覆盖槽体三分之一左右容积为适度。茶条理至芽与叶并直、稍硬挺时,放入加压棒加压2~3min,然后解压继续理条,至茶条在理条机中发出“沙沙”声(约七成干)时,起叶摊晾。
    5、烘干 用烘笼炭火烘焙,分初烘和足干。初烘烘顶温度80~90℃,铺叶厚度1~3cm,烘至约九成干时下烘摊晾。足干烘顶温度60~70℃,铺叶厚度3~5cm,以手捻茶叶成粉末,含水率在6%以下时为适度。烘焙时翻叶要勤,手势要轻,倒叶要净。

    【品质特点】
    九华佛茶外形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叶底绿亮匀整。
    【九华佛茶典故】
  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新罗国国王近族金乔觉——金地藏的化身,从新罗国渡海来,入唐求法。遍访名山辗转至江南,吃尽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仙气悠悠的九华山。“袈裟借地”,得山主闵公让和的施舍,将这九华九十九峰做了他的道场。那年春天,春雨连绵,一连半个多月,九华山沉浸在浓雾细雨之中。金地藏坐岩洞中,诵经不歇。忽儿,隐隐听到耳边听见起“辟叭、辟叭”的声音,原来是茶籽,是新罗国王子金地藏来唐的前一天深夜,遭父王废弃的母后,含泪将她亲手采来的王家香茶籽,缝在金地藏的衣襟里的。来之不易,后来,金地藏将发了芽的茶籽取出,种在他禅修的南台(神光岭)向阳的山坡上。茶籽入土,日日见长。不出三月,竟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满山飘香。然后用长出来的茶叶清芳来解其坐禅的苦空。相传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江南瘟疫流行,百姓深受瘟疫之苦,地藏施茶以解众生之疾。此后,九华山植茶之风大兴。周围地区的山民们多数都以种茶为生,寺院众僧在禅事活动中参茶悟道,可谓“茶佛一味”。“九华佛茶”故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九华茶与佛教】
    九华佛茶的前身是九华毛峰茶,而九华毛峰源于九华茶。九华茶华始于唐,兴于宋,驰名于明清,大发展于当代。九华茶与九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九华佛教促进了九华茶的发展。
    1、九华茶与金地藏  
    九华茶从一开始就与金地藏联系在一起。金地藏本名金乔觉(696-794),原为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年仅24岁的金乔觉,渡海来华。他一路寻访,来到九华山后,见此山钟灵毓秀,于是就在山上结茅住庵,修道悟禅。唐德宗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 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金乔觉跏趺圆寂,享年99岁。他死后三年遗体仍然绵软,颜貌如生,憾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符合佛经所记载菩萨转世的特征。认为他是地藏王菩萨应化九华,于是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王菩萨道场。
    南宋陈崖 《九华诗集》“金地茶”诗谓:“瘦茎尖叶带余馨,细爵能令困自醒。一段山间奇绝事,会须添入品茶经。”并自注:“出九华山,相传金藏自西域携至者。”九华山有一种茶树品种,枝梗空心,瘦茎尖叶,相传为金地藏从新罗国带来的,也有传说从西域携至的,因此号为金地茶。
    然而据高丽时代的金富轼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记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新罗国兴德王三年 (公元 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大唐得茶籽而回,后植于地理山(智异山)。新罗开始种茶是在九世纪前期的中唐时期,且是从中国引种。而金乔觉是在开元七年(公元719年) 的盛唐时期就来到中土,那时新罗本国还没有茶树。因此,新罗也好,西域也好,都是后人的有意神化,不足为据。如果说九华茶是金乔觉携来的话,那也是从九华山附近的地区携来的,是中国茶种。
    金地藏常于煎茶峰前汲泉煎茶,品茗论道。可以说,九华山佛教与茶的兴起都始于金地藏。
    2、九华茶与佛教  早在东晋隆安五年 (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僧人怀渡来九华山传播佛教。
    九华山在中唐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后,寺庙建筑和僧团有了大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由于佛门的禁酒和过午不食,僧人集会、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茶是首选,茶与佛门结缘。
    九华山的佛教僧众在九华茶的种植加工、饮茶风俗的推广和传播等方面,其贡献是明显的。当年,九华僧人祖瑛,献土产茶与当朝丞相周必大,其茶“味敌北苑”。想必此茶是祖瑛独居塔院的闲暇时间,自己采摘、加工而成的。
    九华山佛教僧众的种植茶树与茶叶制作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创制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名品茶叶,成就了九华茶的繁荣,九华后山道僧洞的毛峰是黄石毛峰的极品,传说其源就出于九华僧人。道僧洞的僧人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常在洞边的一块石板上揉捻杀青叶,久而久之,茶汁将石板染黄,故称黄石。
    实际上,九华山佛教对于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华山是佛教名山,也是茶叶名山,真正是体现了茶佛一体。
    3、九华茶与禅宗
     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实以禅宗为代表。早在金乔觉卓锡九华之前,禅宗二祖慧可就在司空山传禅,而禅宗三祖僧粲也先后在司空山、天柱山传禅,安徽是早期禅宗的根据地,九华山佛教自然受到禅宗的影响。金乔觉本人重禅修苦行,基本属于禅宗一派。在金乔觉的后辈弟子中,曾在安禅峰修行50余年的道济禅师和在青阳城苦修的无际禅师,为禅宗的传入九华山作出了贡献。
    北宋中叶以后,中国禅宗只流行临济、曹洞二宗,从临济宗又发展出杨歧、黄龙两宗。杨岐派在南宋初出了圆悟克勤,所著《碧岩录》为禅宗经典,影响极大。其弟子著名的有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大慧宗杲提倡“看话禅”,影响深远,圆寂后被尊为“定光佛”。宗杲是安徽宁国人,他悟道后曾云游九华,并在化城寺传授临济宗禅法,使得临济宗在九华山成为大宗。他的九华之游,对九华山禅宗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
    南宋时,禅宗的另一支曹洞宗也传入九华。元代,无象禅师在化城寺弘传临济宗禅法。明代,化城寺先后涌现出了一批禅林名衲,如遍周禅师、宗琳禅师、道泰禅师等。清初,临济宗高僧通王秀国师两度访九华,并促成了甘露寺的建成。
    茶在禅门中的发展,从以茶敬客乃至形成一整套庄重严肃的茶礼仪式,最后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者观念的一致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茶禅一味”。正因为茶与禅能融为一体,所以茶助禅修,禅促茶礼。
    真正深通禅机者,一切听任自然,自在无碍。“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逢茶吃茶,遇饭吃饭”,这也就是马祖、南泉、赵州常说的 “平常心是道”,临济义玄所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遇人笑我,智乃知焉。”这正是禅宗的精神所在。茶平平常常,毫无神秘之处。禅宗将茶的自然性质,作为其追求真心(本心)的一个自然媒介。
   
九华山佛教以禅宗为主,九华茶的发展与普及,与九华山禅宗是密不可分的。


评论列表 ( 评论5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纸风铃

    2011-11-15 06:46:20
    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  
  • 铁观音网

    2011-11-24 23:57:00
    活着,以死的姿态……  
  • carlxu007

    2011-11-24 23:57:00
    21世纪,什么最重要——我!  
  • tantan886

    2011-11-29 06:54:00
    围观来了哦  
  • tantan886

    2011-11-29 06:54:00
    一楼的位置好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