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九华佛茶(一)

徽州茶人 发表于 2011-10-28 20:43:01 | 显示全部
九华佛茶被誉为“圣茶”,又名“九华毛峰”,为历史名茶。产于九华山及其周边地区,属绿茶类。九华佛茶历史悠久,其前身是九华毛峰,犹以前山下闵园的闵园毛峰和后山黄石溪的黄石毛峰最为著名,而九华毛峰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的九华茶。     【产地】
    九华山所在地池州市,是安徽省重点茶区,历代名茶辈出,也是九华佛茶的核心产区。九华佛茶就产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因产地位于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周边山脉南北邻近地域而得名。九华佛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主产区位于下闵园、黄石溪、庙前等地。
    九华山地处皖南山区,其间千峰竞翠、万壑峥嵘,九座主峰均在海拔千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兼高山小气候,凉爽、多雨、多雾,适合茶树生长,茶树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山间层峦叠翠,沟壑云涌雾绕,四季芳草吐绿,终年鸟语花香,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细流,涌泉飞瀑。独特的气候条件、成熟的土壤结构和幽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九华山茶叶优异的天然品质,纯美、香气清高、味醇爽口、回味悠长,是绿茶中的上品。
【茶史追溯】
    九华山茶始于唐,兴于宋由寺院而至民间,“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山,寺,茶三者联袂成趣。九华山最早的茶叶为“金地源茶”,又名“金地茶”。《青阳县志》载:“九华为仙山佛地,竹卉鱼禽,间为他方所未有。……所产金地源茶,为金地藏自西域携来者,今传梗空简者是。茗(闵)地源茶,根株颇硬,生于阴谷,春夏之交方发萌,茎条虽长,旗枪不展乍紫乍绿……天圣初,郡守李虚已,太史梅询试之,以为建溪顾渚不及也。”相传是地藏菩萨亲手种植,现在九华山神光岭月身殿南侧的一片老茶园即是。据《九华山志》也记载:金地茶,新罗僧金地藏所植,今传枝梗空简者是。明代王思任在《九华山记》中有“得携归示人者仙掌扇、金地茶”之句。唐代以来,金地茶一直是寺庙特产,民间俗称佛茶。

    九华山区制茶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起源期:据最早传说唐时在九华天台山北(今陵阳乡黄石村)的——石洞——道僧洞中修行的一僧一道在采集草药治病时开始用茶。“先是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集”,日久天长僧道用以晒茶的石块也留下了斑斑黄渍,是谓“黄石”,“黄石”之毛峰因此得名而沿用至今,九华菩萨金乔觉也在“送童子下山”后以“烟霞”为伴,亲自“煮茗瓯中”可见九华山制茶之起始也是道循由野生茶树——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团茶,这一规律,并且以佛教为主,道教为辅,开创了九华山区茶叶制作的先河。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封演是唐玄宗天宝进士,其生活时代与金乔觉大致同时。江淮泛指江南、淮南,是唐代茶叶的主要产地。其时,安徽的霍山黄芽、潜山天柱茶、宣城丫山横纹茶、祁门方茶,都是当时的全国名茶,而作为江南名山的九华山产茶也不足为怪。《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供佛徒坐禅驱睡和招待香客、游人,在佛门被广受欢迎,寺院僧人饮茶成风。唐开元以后,原本不产茶的北方,受禅宗佛教饮茶风尚的影响,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九华山地处盛产茶的江南,于盛唐、中唐时种茶是极有可能的,九华山上僧人饮茶更是理所当然。

    发展期自宋至元,历经三百余年,由蒸青团茶——蒸青散茶——炒青散茶。九华山相传宋代始有“天台云雾”和“九华龙芽”的制作。是由晒青(或蒸青团茶)发展到炒青散茶的阶段。制茶工艺“究极而精巧”花色品种也随之增多,宋时的“云雾”和“龙芽”均是“毛峰”茶的前身,前者因地命名,泛指天台山背道僧一带所产之茶。此间茶树朝迎晨雾,晚沐露霖,叶质柔嫩香高味浓故名,后者因茶种而乐谓,系指用金地源和闵地源之茶树采制而成,香味均列上乘的茶叶。南宋陈崖在其《九华诗集》“煎茶峰”诗中自注:“昔金地藏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又注:“广化寺钟楼其上”。由此可知,在九华山有座煎茶峰,其峰在宋代的广化寺钟楼的上面,而山峰的得名是因为金地藏常于峰前汲泉煎茶。陈崖“煎茶峰”诗再次说明金地藏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经常煎茶招待道侣。南宋时的左丞相周必大遍游九华,于1167年撰写《九华山录》中载“至化城寺,……谒金地藏塔,……僧祖瑛独居塔院,献土产茶,味敌北苑”。其中称赞九华之茶“味敌北宛”。当时“北宛”已为贡茶,是宋代最脍炙人口的名茶。周必大在品尝九华山土产茶后,评价其滋味可以与北苑茶媲美。显然,宋代九华山不仅产茶,而且茶的品质优异,甚至接近当时最负盛名的北苑贡茶。宋陈崖《九华诗集》“茗地源”诗有:“暖风吹长紫芽茎,人向山头就水烹。”并自注:“晏生岩北溪上,产茗味殊佳。”可见,九华山晏生岩北溪上所产茶,其味特别好。陈崖此说与周必大的评价相一致,由此足见宋代九华山之茶以其卓越的品质而崭露头角。在其“煎茶峰”中云 “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缓火烘来活水煎,山头卓锡取清泉。”说明宋代九华山所产之茶为芽茶或叶茶。
    丰盛期:自明至清,九华山茶由炒青散茶到烘青绿茶花色品种面貌一新,历经三百多年。明朝初年,朱元璋颁旨罢贡团饼茶,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明朝前期,沿续宋元以来的蒸青绿茶。到了后期,除在浙江长兴罗山还产蒸青绿茶外,已都改生产烘青或炒青绿茶。明朝前期的九华茶当属蒸青绿茶,晚明以后的九华茶应是烘青绿茶。据记载,九华山历史名茶有“天台云雾”、“龙池云雾”、“东岩雀舌”、“九华龙芽”、“南苔空心”、“肉身仙茗”等,而据考证,“天台云雾”即现代的“黄石溪毛峰”,“龙池云雾”即现代的“闵园毛峰”。李时珍 《本草纲目》“茶录”之“产茶有名者”中有“池州之九华”。明吴仁有诗云:“犬吠披云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清代刘源长 《茶史》“茶之名产”记:“九华山有‘空梗茶’,是金地藏所植。大抵烟霞云雾之中,气常温润,与地所植,味自不同。”陆廷灿《续茶经》“八之出”记:“《通志》:池州府属青阳、石棣(台)、建德(东至),俱产茶。贵池亦有之,九华山闵公墓茶,四方称之。”清代白元亮在《登九华》一诗中描述更详,“频年飘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泉春乱石涧生花。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幽具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明清时九华山已有“东崖雀舌”、“肉身仙茗”、“龙池云雾”和“南苔空心”等花色,分别产于四大丛林之王的东崖,神光岭前的肉身宝殿,下闵园的龙池和小天台的南苔庵,均属绿茶之烘青类,茶叶制作刻意求工,外形多姿多采,内质别具一格,视为佛门珍宝。清代刘銮在《五石瓠》中所述:“闵茶有二:一为休宁闵茶,万历末年闵文水所制;一为九华山闵园茶。即唐闵,长者地也,产茶不多,僧熔之岁数斤耳,用山中之泉烹之,真味殊绝。有闵茶引不知何僧作,其词变腾空而去云,今年称闵公是也,其宅今梵殿,其畦今虽闵园,茶出于此,故以名之。园在九华之颠,东岩之侧,一坞半弓,四周峭壁,数百丈危峰之上,复有山焉,下瞰龙池,上疏石涧,林蔽石流,交映终日,沉雾团风不见山麓,人仰视之,烘然一混沌也,其钟气于胜地者既灵,吐含于烟云者复久,一种幽香,自尔迥异。此坞方园径尽许所产更佳,过此则气味又别矣。然盛必锡器烹之清泉,炉必紧炭,怒火百沸,彼其沸透,急投茶于壶,壶以宜兴砂注为最,锡次之,又必注于头青磁钟,产于天者成于人,而闵茶之真味始见,否则水火乖宜,鼎壶不洁,虽闵公所亲植者变无用矣,有识者知其味淡而气厚,瓶贮数年,取而试之,又清凉解毒之大药云。”真可谓详尽之至。据1933年李非所撰《青阳风土志》记载:“茶种类有龙眼茶、云雾茶、雀舌茶、毛尖茶、旗松茶。用于手采摘,置于锅内以火炕干,山乡所产地,用蔑萎或布袋装好,舟运至县城,再运住大通、南京等地销售”。可见九华之茶由佛教而至民间,到明清,民国已是花色品种齐全的丰盛期。

评论列表 ( 评论1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dmaowei

    2011-11-13 03:03:26
    强人,佩服死了。呵呵,不错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