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17 10:31:43
|
显示全部
夏日将至,气温日渐攀高,在各大超市货架上的饮料琳琅满目,茶饮料也因方便、养生成为喜欢喝茶之人的手中饮品。这些茶饮料大多打出“原叶”、“自然”、“严选乌龙茶”、“好茶味”等旗号,与纯天然的茶“套近乎”。但是,在随意选取的4个品牌中的5款茶饮料,记者发现包括康师傅在内的诸多茶饮料,配料表颇为复杂,内含的成分包括茶多酚的含量,并没有做具体的说明。那么,市面打出的“调味茶饮品”、“复合茶饮料”、“原味茶饮料”等等茶饮品究竟能不能称为“茶饮料”呢?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的标准又该是如何的呢?不添加茶叶进行制作的原因又是因为什么呢?
茶味饮料不等于茶饮料
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2008年我国出台了茶饮料国家标准,其中涉及原料、品名和成分含量的相关规定。在这个标准中,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三类。对于茶饮料(茶汤),要求茶多酚的含量须≥300mg/kg,其中绿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须≥5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达标,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不能称为“茶饮料”。因为很多没有注明茶含量的“茶饮料”,其实里面根本不含任何一片茶叶,而是通过各种添加剂,不耗一片茶叶调制出来的。
不添加茶叶的原因
很多人会很不理解,我国茶叶产量极大,低端茶叶价格极其便宜,如夏暑茶,有的一斤只需十几元。我国每年都出口大量茶叶供国外生产茶饮料。那么,为什么调味茶还是要放弃茶叶而使用添加剂呢?这主要是跟茶饮料的制作工艺和受众的口味等原因有关。
首先,茶饮料的工艺起源于国外,要生产优质茶饮料,工艺颇为复杂,需要经过科学的加工,通过科学的配方、现代生物发酵、数字化的萃取技术提纯、标准化生产,才能将茶叶的风味和营养保留在茶饮料中。又由于茶多酚会氧化,茶饮料往往会较混浊,需应用超滤技术使其纯净,但这又会损失香气。此外,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生物发酵过程非常重要。茶饮料的风味要保持不变,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生物发酵,不科学的发酵方式可能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此算下来,购买茶叶、设备等等的费用,使得制作一瓶纯茶饮料的成本,可能是制作“化学茶”饮料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放弃添加便宜的茶叶原料而使用添加剂的原因则显而易见。
其次,消费者的口味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据悉,在日本,茶饮料以天然成分为主,无糖或低糖。但在我国大陆,不少消费者大多喜欢喝甜度高、香气足的饮料,客观上也“诱惑”厂家多使用添加剂。此外,这几年,人工、原材料等各项成本都在提升,但在国内,由于竞争激烈,饮料一直没有涨价,零售价始终是两元多一瓶。厂家被逼不断压低成本,在茶饮料中使用的添加剂越来越多,而茶叶成分越来越少。而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冲着一个“茶”字,以为其对健康有利就喝得不亦乐乎。
隐忧
多数爱喝茶的人之所以选择茶饮料,主要是因为这样喝既可以免去泡茶过程中麻烦的程序,又可喝到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成分,何乐而不为呢。但实质上调味茶饮料中茶的含量微乎其微,且内含的添加物、香精和色素对人体来说也并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国家除了应对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含量的标注做出规定外,对于茶饮料中添加的各种化学物质,也应适当的做出管理,从而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