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普洱改变了什么?

茶叶香 发表于 2016-3-21 17:43:18 | 显示全部
普洱改变了什么?我问自己。茶生活方式、茶文化认知、茶产业变革、茶教育体制与茶分类标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所处时代最具特色的茶,回望过往,唐宋时期属于蒸青紧团绿茶的时代;明清时期属于炒青绿散茶的时代;远渡重洋的红茶香飘异域,创造出了风靡英伦半岛的风雅红茶时代,却使红茶的母国在黑暗中整整度过了一个多世纪。日出东方,当我们再次迎来盛世的曙光,时间已经指向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至2015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100年才走过的工业化的历程。而茶,这一片树叶,自唐以降的千余年中,历经了千变万化,再次融入我们的生活。我相信,在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变革时代,未来为我们书写这个时代茶史的人,一定会浓墨重彩的记述普洱茶,让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拥抱这个属于普洱茶的时代吧!



生活从每天一杯普洱茶开始

初初结识普洱茶是在2003年,当年初涉茶行的我,在重庆永川的茶文化节期间,幸运的遇上了普洱茶专家苏芳华先生。闲暇时间,苏先生盛情邀约我们到他房间里品味他从云南带来的普洱茶。虽然时隔多年,当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眼见身旁令我敬仰的先生们快活无比的大口啜饮,迟疑片刻之后咬紧牙关端起那杯红浓的茶闭着眼一饮而尽,一股浓重的陈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直入喉底。苏先生笑吟吟的问我:“好喝吗?”虽然是真心觉得不好喝,又怎敢当着鼎鼎大名的普洱茶专家的面造次,于是捏着鼻子说:“好喝!”引得一众先生们哈哈大笑。

回到郑州不久,意外接到了一个云南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苏先生寄来的普洱熟茶。没想到自己一个毛头小子随口说了一句肠胃寒凉,先生回复说坚持喝一段熟普洱就好了,还当真记挂在心上,对先生的敬意油然而生。自己的好处是听老师的话,虽然并不习惯,还是坚持每天喝上一杯熟普洱,在北方寒冷而又漫长的冬季,既暖胃又暖心。待到来年盛夏时,意外的发现,既往禁忌生冷硬的饮食魔咒意外打破了,从此拥有了一个好胃口,随即带来的是心宽体胖。对比普洱茶带来的好处,这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直到过了十数年以后,对于普洱茶与饮食文化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俯瞰中国的版图才发现,传统的地域饮食与茶密不可分。江南之地饮食清淡,却与无味之味的龙井茶颇为相宜。群星拱卫的华夏版图,边疆线上,蒙古地区喜好的湖北黑茶青砖茶;新疆地区嗜好的湖南安化黑茶;川藏地区喜爱的四川黑茶雅安南路边茶;辽阔的西藏地区,尤为钟爱的则是云南的普洱茶。由此,千百年来,黑茶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而在广阔的华夏腹地,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食则以五谷杂粮,饮则以粗茶,粗茶淡饭保健康。各具地域特色的饮食版图,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被打破。率先与西方世界融汇的港澳台地区的人们,在生活富裕了之后,早早地接受了普洱茶。并将这茶顺带推向了海外,以至于有了后来的销法沱。大陆地区最先开放的广东地区,地缘相近、语言相通、饮食近似,也一并接纳了普洱茶。从东南沿海到中原地区再到东北地区,普洱茶呈现阶梯状发展趋势,根由全在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从粗茶淡饭到无肉不欢,饮食结构部分少数民族化,部分西方化,全赖普洱茶获得饮食结构的再度平衡。由此,我们的生活中,每日不可缺者,普洱茶。每天的生活,伴着一杯普洱茶度过。

茶文化藉由普洱茶开始嬗变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一词的诞生时间,距今并不久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有,如今俨然成为时下世人的口头禅,非此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风雅。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新茶”。自唐陆羽与其所著《茶经》以降,一千多年以来,绿茶一直蔚为中国茶的主体,由绿茶衍生的茶文化一直主导中国茶文化的走向。

在唐以降明以前中国紧团茶的古典时代,普洱茶籍籍无名,以“散收,无采造法”行世。未被《茶经》收录,一直使许多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云南本土的学者詹英佩老师专门在自己的书中考究,普洱茶产地在唐代游离于中央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由此造就了遗珠之憾。

到了明末清初,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诞生了,承继的却是古典茶时代紧团茶的衣钵。而此时,历经了明代一个王朝,散茶已然成为正统流布天下。负有远见卓识的云南大理白族进士李元阳慨叹普洱茶:“藏之年久,味愈胜也!”而这却与追求新鲜自然为上的主流认识相左,未被时人广泛接纳。为了融入华夏茶文化的正统,普洱茶从未停止过尝试。少数民族的未婚女子采摘早春农历清明、谷雨时节幼嫩芽叶,精心制作出“味淡香如荷”的散茶,藉此来取悦皇帝,龙心是否大悦犹未可知,但并未大兴于世却是事实。

清朝后期陷入深重灾难的这个国家,自身犹自难保,更无心与茶,普洱贡茶也戛然而止。惊醒了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全面的学习西方,尤重科学,文化被置诸于一旁。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重又开始构建茶文化,却圉于西方的思维,争相套用西方学术概念解释茶文化的定义,名虽大却内容苍白。想要用传统文化来阐释却力有所不逮。直到1995年,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问世。这本书抛开了概念上的各种纠缠,却接续传统阐释了普洱茶文化,娓娓道来,引领人们走进深邃的普洱茶世界。我认为,20世纪出版的茶类著作中,《普洱茶》一书毫无疑问是最具价值的,它承接传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茶文化体系,这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当年的《普洱茶》一书风行,坊间遍寻不见,好容易从一朋友手中借阅,却时时催还,无奈只好原书复印了下来。多年后,辗转托朋友从台湾带回此书,直到2014年延请邓时海教授来河南郑州举办讲座期间,提请先生亲笔签名,先生挥笔签名之后笑嘻嘻地说:“小马,你买的书是盗版哦!”引来周边人善意的哄笑。据先生说这本书的正版至少都销售了一百万册以上,足以令人惊叹!引来大量的盗版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民间层面比学术层面更早认知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传统的学养,艺术的见解,文化的重构。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茶中,唯有普洱茶率先打破了名优绿茶的藩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塑造了普洱茶美学,普洱茶由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

普洱茶引发的茶产业变革

中国茶,自唐以降一千多年以来,一直以绿茶为正统。茶社会需求的基础是由饮食平衡的现实需求所决定的,而内在的驱动力一直是茶文化的引领作用。现在的七大茶类中,绿茶的产销量虽然持续下降,现今仍然占到总量的70%以上。在现有的茶叶分类中,湖南的安化黑茶、湖北的青砖茶、四川的南路边茶、广西的六堡茶和云南普洱茶被统分在黑茶类中,既往黑五类中,普洱茶一直敬陪末座。2014年9月到访云南昆明中茶公司,副总王吉祥忆起过往感慨不已:“93年以前,外销的滇红和内销的滇绿都是主营业务,一个部门一百多人。普洱茶只有几个人的小组而已。”从昔日一个不起眼的小茶种,到今日中国所有名茶中,第一个做到但凡是有人喝茶的地方,就有人喝普洱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名茶,尚且不止于此,影响海外国家和地区,这才是普洱茶了不起的地方。根本缘由在于普洱茶引发的茶产业变革。2008年,邓时海先生首次到访河南省郑州市,在与先生攀谈时忍不住询问:“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这个提法怎么来的?”先生笑着回答说《普洱茶》一书简体字版2004年在大陆出版以后引发了普洱老茶的热潮,云南的一位领导专门宴请邓教授,提到说老茶总归是有限,希望邓先生多提提新茶,于是才有了这么个现今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提法。回顾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以名山古树纯料拉动了生茶板块的腾飞,以大厂经典唛号熟茶带动了熟茶的普及,藏茶更是演变为一项产业。2014年10月到访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参访了藏量高达7000吨以上的天得茶仓,与众多的藏家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更是印证了这一点。而这种喝、品、藏为一体的普洱茶消费模式,悄然引发了茶产业的变革,不仅引发了其他黑茶的效仿,更是影响到了其他茶类。近年来风靡的福鼎白茶,以“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提法,大行其道,行业内大都认为这是普洱茶产业模式的翻版。近年来人们对老乌龙茶、老红茶等茶的兴味渐浓,能否成为气候有待观察。来自于普洱茶引发茶产业变革的原动力功不可没。

普洱茶催生的茶学教育体制探讨

中国传统的教育,向有官学和私学的划分。官学大都由私学演变而来,从私学的出现到官学的成熟,是一个从活泼到僵化的过程,进而再次催发私学的复兴,周而往复天道循环。传统的儒学是如此,传统的茶学亦是如此。从唐代的茶圣陆羽创设的茶学私学教育,历经千年以后,直到二十世纪才由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开创了茶学官学教育。毋庸置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内构建成了全世界最为成熟完备的茶学教育体系,从中专、大专、本科,再到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为我国茶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成绩斐然。统观国内现行的茶学教育,深受西方学科设置的影响,茶学隶属于农学,背景是源自西方的科学思想。由此导致了茶学界对科学的无上崇尚。殊不知,科学的本身就是怀疑的精神,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存疑。迷信科学本身就违反了科学的精神。将茶学框定在农学范畴内,无形中束缚了茶学的手脚。通览国内的茶学界,虽然云南农业大学下设有普洱茶学院,但并没有针对普洱茶专门开设的专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普洱茶的勃兴,恰恰是港澳台乃至海外反过来影响大陆的。早期出版普洱茶类图书的学者,并非官学体系的茶学专业出身,而是在私学领域里进行实践。如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邓时海先生所著的《普洱茶》、《普洱茶续》;石昆牧编著的《迷上普洱》、《经典普洱》;香港陈智同编著的《深邃的七子世界》;何景成编著的《下关沱茶复刻版专辑》等等,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洱茶热潮,在茶行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返溯到原产地云南之后,普洱茶图书出版热度不减,仅以笔者个人收藏的普洱茶类图书就多达300种以上,官学、私学体系的学者争相投身其中,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普洱茶学体系,这种现象在中国的茶学领域里绝无仅有。来自云南、广东、香港、台湾等各地的普洱茶研究者争相著书立说,虽然引发了一些云南人的不满,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确实证实了普洱茶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越产地云南,影响遍及国内乃至于海外了。

儒家的游学、佛家的行脚、道家的云游,传统教育的法门全在于融会“游”和“学”为一体,秉承的是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自2011年起,行知茶文化讲习所秉承传统,将茶圣陆羽身体力行的游学方式,引入普洱茶领域。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普洱茶友,入云南游学访茶,访名山、参名企、拜名师,并创设性的开设普洱茶研修课程,单在河南省内即培养了超过500家普洱茶专业经销商。5年来持续不辍的努力引发了国内众多私学、官学茶学教育机构的效仿。

茶学教育领域,官学居于正统,私学居于补充的位置。私学之于官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创新,这是历史赋予私学教育的使命。其次,才是补充,弥补官学教育体系的阙如。

普洱茶导致的茶叶分类标准的探讨

现行的茶叶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茶学院校教科书中的划分,这是由已故茶学大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主导的六大茶类划分方法;另外一个是行政部门的划分方法,这是由国家质检总局主导的七大茶类划分方法。茶学院校的六大茶类划分方法,将茶叶划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这种划分的方法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行政部门的七大茶类划分方法,将茶叶划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再加工茶类,这种划分方法是行政监督执法的依据。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七大茶类,都将普洱茶列入黑茶类,由此引发了关于普洱茶学科定位和茶叶分类标准的探讨。

9月22日,昆明创建世界茶树原产地博物馆暨普洱茶学科地位高峰论坛期间,专门发起了一个“普洱茶不是黑茶”的倡议,苏芳华先生、周红杰教授等众多的专家和学者都签名支持。倡议归倡议,无论是修改现行教科书六大茶类,或者是现行行政部门七大茶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做到的,不管是否情愿,只要没有最终修改成功,普洱茶仍然隶属于黑茶类。

普洱茶的学科定位在行业间的争论已久,至今仍未尘埃落定,原本是学术上探讨的话题,如今正在向行业内外传导。厘清普洱茶现在的学科定位,有助于看清楚未来普洱茶乃至茶叶分类的走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