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做好茶“本色” 谋求茶“多彩”

茶叶产地批发 发表于 2013-1-31 15:40:55 | 显示全部
 一个传统定位的市场

  2013年新春伊始,中国茶行业又进入最忙碌的季节,各家茶企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块一年中最大的蛋糕——春节茶礼市场。也因此各类型的茶叶品牌店、零售店、茶叶批发市场,无不打出各自的茶礼王牌,力图创造一年中的业绩巅峰。但是在种种热闹背后,仍能感觉到一丝寒意——就在号称“中国茶叶第一街”的北京马连道街上,记者采访了几位正在忙着包茶的茶商,他们都有些无奈:“今年生意整体不好做,就看年底这一搏了。”

  事实上,中国茶叶市场的消费疲态从2011年底就开始显现,到2012年时进一步扩大,使许多传统茶企都承受了莫大压力。这里既有整个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制约,另外也因茶行业内一些负面事件的频发,影响了市场的消费信心。日子难过、成本急升、终端无力、去向不明的市场现状,成为业内大大小小的茶企、茶商以及原产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深感头疼的问题。那纠结缘何而生?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毫无意外的一点是,无论是何地、何类、何种层次和规模的茶叶企业和经销商,无一例外地提到了礼品茶市场对自身利润的贡献。“客观地说,中国茶叶市场的利润构成,几乎大部分产生于春节、中秋、国庆等传统节假日的推动和贡献,而这里就反映出一个问题——我国茶叶企业对礼品市场尤其是传统人脉资源(以商政渠道为主)的巨大依赖,我们茶叶的礼品属性,被过于放大了。”一位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说。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商家正忙着将一些简装茶叶装进豪华精美的高档礼盒里,因为这样看起来更有档次,更能被前来挑选礼品的消费者看中。“茶叶是拿来送人的,要送人就要看起来有档次。”这是所有茶商几乎一致的回答。而在各种各样的茶叶广告和品牌促销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到,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知名茶叶企业,都还在强调自身的高端、优雅和成功品位,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若因此成为产业思维,就会造成群体性短视——过度追求茶叶的礼品属性,使得茶叶及其相关联产品的开发一直追求高端化、特殊化,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始终得不到重视,延长中国茶的产业价值链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中国茶业,你可曾认真聆听来自消费市场的心声?

  一种不是样本的样本

  就在业内大多数企业还在拼人脉、比概念、煞费苦心地造文化时,却有一些不同的脚步,已经走得更远。

  2012年11月22日,在浙江省农博会现场,来自浙江诸暨的绿剑茶业有限公司,展示了用夏秋季茶叶制成的茶袜、茶丝巾、茶叶手工面、茶叶年糕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当场收获了杭州两家企业5000万元的产品购销合同。绿剑茶业总经理马亚平告诉记者,绿剑茶业走科技深加工之路,既有其地理根源,也因产业和技术上的优势。一方面诸暨是著名的“国际袜都”,仅仅一个大唐镇所生产的袜子,就占据了全国65%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的地域经济如今遭遇困惑——随着时代进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袜子除了实用外需要增加其他功能;另一方面诸暨作为名优茶之乡,又面临夏秋季茶叶的资源闲置问题。

  “茶叶是纯天然产品,夏秋茶中同样有丰富的茶多酚等成分,对人体有益。如果把茶叶和袜子相结合推出新产品,不但环保,而且使袜子有了除臭、抗菌等保健作用,恰好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马亚平说,“绿剑现在还生产了具抗辐射、抗紫外线功能的茶围巾、茶毛巾等产品,下一步还要推出茶叶内衣、T恤衫等,这是因为浙江的纺织品、丝织品一直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美誉度,把茶叶加入其中实现了一种借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茶叶产业的升级,对茶产业链进行了延伸,既缩短了产品的营销过程,还创造了更高利润。”

  无独有偶,成立于2006年的浙江山地茶业,最早主营传统的西湖龙井等名茶,但从2010年开始进入抹茶生产。“我们注意到因为传统茶使用不方便、价格越来越贵而与年轻人‘绝缘’。但这一群体却是未来消费的主力,所以我们结合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茶叶应用趋势,想到了开发抹茶。而所谓抹茶,是将经过30天覆盖遮荫后的茶叶碾磨成微粉,它可以清饮,也能做成抹茶蛋糕、抹茶牛奶、抹茶冰淇淋……甚至用于美容。对消费者而言,这样的灵活特性既契合年轻人的个性,且变喝茶为吃茶、用茶,形式丰富、营养全面。”杭州山地茶业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陈传莹介绍道,“如今山地的抹茶产品在国内有着优势地位,已成为可口可乐、星巴克、统一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长期供应商。”

  “未来茶产业的定位升级,必然要从加快茶叶的功能开发、成分应用入手。对中国茶企而言,做足任何形式上的营销都不如深层挖掘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来得重要。”一位专家对此语重心长地说。  


--------------------------------------------------------------------------------

周刊视点:

  从茶叶到茶业,不只是一个字的区别,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产业眼光的进步。大多数中国茶企之所以迟迟不能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是惯性依赖过去的营销方式和经验,结果在犹豫中错过了市场机会,错失了市场地位。所谓的生意难做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对现代消费需求的挖掘不力或者不重视,这样的疲软是一种假性疲软。中国茶业,需要理智,更呼唤清醒!


评论列表 ( 评论28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waybill

    2013-2-1 05:44:1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 QQ51256175

    2013-2-1 07:42:14
    谢谢分享了!  
  • T721164597

    2013-2-1 09:13:13
    终于看完了~~~  
  • qvsy0507

    2013-2-1 09:36:11
    嘿嘿  
  • ivot6715

    2013-2-1 11:23:00
    说的不错  
  • ncbn0129

    2013-2-1 12:06:10
    风物长宜放眼量  
  • 梁位沐

    2013-2-1 13:16:21
    支持你就顶你  
  • 1234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