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千年茗香之唐代茶器

爆米花 发表于 2012-5-16 17:32:32 | 显示全部


    茶器具的发展与茶叶的发展密不可分。历史上一直处于茶叶制作技术变革前沿的武夷茶,见证并引领了茶器具的发展。武夷茶从研膏、腊面—团茶—炒青散茶—乌龙茶、红茶的演变,映射着饮茶方式从煮茶、煎茶—点茶—撮泡—壶泡—功夫茶的方向变化。宋代以前的研膏、腊面和龙团凤饼是饼茶、蒸青团茶,适用于煮茶、煎茶和点茶。明代以后的炒青散茶、乌龙茶和红茶则适用撮泡、壶泡、功夫茶冲泡方式。与之相应的是,不同的饮茶方式所适用的器具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适当的方式、适合的器具,是人类与茶叶沟通的重要渠道。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徐夤(894—898年)这首《谢尚书惠蜡面茶》虽然充满了修辞成分,但是字里行间流淌着武夷茶的高贵和茶具的奢华。
    唐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高度发达,极大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对茶器的要求很高。唐代宫廷内喝茶程序繁多,分为备器、鉴赏茶饼、炙茶、碾茶、筛茶、候汤、投盐、舀汤、置茶、兑汤、分茶、敬茶、闻茶、观色、品茶、谢茶等十六个步骤。陕西法门寺出土的整套皇家饮茶器具,为我们探寻唐代人喝茶方式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结合实物分析表明:“七事”指的是: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包括罗身、罗斗(合或盒)和罗盖以及银则、长柄勺等。从茶碾、碾轴、茶罗子等茶器錾有的铭文看,这些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871),又有“文思院造”字样。而文思院,乃是专门制造金银犀玉巧工之物的宫廷手工工场,表明这些器具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器。这些器具,用纯金或是纯银制成,极为华丽。
    晚唐,饮茶之风昌盛,茶圣陆羽的《茶经》便完成于此际。陆羽在《茶经》里则极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经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从唐代名画《宫乐图》我们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足见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
    如果说,法门寺出土的饮茶器具代表了唐代宫廷饮茶器具的最高成就,那么陆羽《茶经•茶之器》中所叙述的多件茶器就为我们完整地展示了唐代民间的饮茶器具。
    金银丝结条笼子
    有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盖为穹顶,笼有提梁,盖与提梁间有链相连。整个笼子用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条结笼子,主要供烘烤饼茶后,趁热装入纸袋,作为一种贮器,暂存于此。
    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和槽座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与槽座焊接。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锅轴。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轴可来回转动。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茶之用。
    鸿雁球路纹银笼子
    鸿雁球路纹银笼子,可供作为烘烤饼茶的用器。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饮茶时要将饼茶先进行烘烤后,再经碾碎,方可煮茶饮用。
    鸳鸯莲瓣纹金碗
    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锤击成型,纹饰平錾,通身鱼子纹地。外腹部錾出两层仰莲瓣,每层十瓣。上层莲瓣内分别錾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珍禽异兽及花草。走兽或走或奔,富有动态;禽鸟或飞翔或栖息,动静结合。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碗内底中心,是一朵蔷薇式团花,外底中心则錾刻一只回首的鸳鸯,周围饰有忍冬云纹,是皇帝御用器具。

大红袍加盟)

   

评论列表 ( 评论2 ) 显示全部 正序浏览

  • aqlp

    2012-5-17 13:56:06
    支持一下  
  • 小七战士

    2012-5-17 09:29:02
    楼上的话等于没说~~~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