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戚国伟:西湖龙井的守护使者

茶叶香 发表于 2015-5-26 19:28:09 | 显示全部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26日讯:“茶是知恩图报的,你尊重她,她就会给你回报。”戚国伟这种朴实的“宇宙观”,构成了他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发生在他身上的许许多多护茶、爱茶、敬重茶的故事,都是由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所引发的。这正是戚国伟与众不同的地方……

    说起杭州的西湖龙井,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是一定得提的,他就是有着“西湖龙井守护使者”美誉的著名茶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

    使者,即承担使命的人,或者说是受命出使的人。作为使者,戚国伟受命于伟大时代,肩负着守护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龙井茶之重任。

    于是,《茶博览》编辑部计划为戚国伟做一次封面人物报道。在位于龙井路15号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记者终于“逮到了”忙碌的戚国伟。他刚刚办完一件重要的事:完成了今年国家礼品茶的收购任务。

    很自然,我们的采访,也就从“国家礼品茶”的话题开始了。

    梦中主旋律

    国家礼品茶,是最让戚国伟挂心的一件事。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湖龙井就被选为国礼。统购统销结束之后,国家礼品茶的任务,落在了戚国伟的身上。

   “从1986年开始,国家礼品茶的生产加工任务,就由我们公司承担了。”

    80年代那会儿,对国家礼品茶承担者的政治要求很高,“上面要对礼品茶的生产加工者作全面了解,家庭背景啊,本人政治素质啊,技术啊,一点都马虎不得”。

    让戚国伟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浙江省警卫局的人来找他,拿出几包不同村子出产的龙井茶,让他辨认。这些茶叶在普通人眼里“外相差不多”,戚国伟却从茶叶形态、色泽、香味这些细微差异上,说出了每一种茶叶属于哪个村、哪个山头,这让考察者敬佩不已。

    就这样,国家礼品茶,戚国伟一做就是30年。有关部门也是,偏偏认准了戚国伟—非他莫属。

    国家礼品茶,这是一项不容有失的任务。为此,戚国伟也跟着操了30年的心,“担心得晚上都睡不好觉”。每晚,西湖龙井的采摘时间、下雨会不会影响采制质量、寒潮来了怎么办、怎么保证西湖龙井的质量安全……一张以西湖龙井为核心的问题网笼罩着戚国伟。他的梦里,填满了西湖龙井的清香,也装满了各种忧虑。除了出于自身责任感,戚国伟还承受着很多外界压力。“做西湖龙井的人那么多,凭什么礼品茶就只让我来做啊?”

    也有人跃跃欲试想做礼品茶,但要符合国家礼品茶的那些条件,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只以公司或个人为出发点来做礼品茶,是绝对做不好的。”在戚国伟看来,国家礼品茶绝不仅仅是“贡”牌西湖龙井的荣耀,更是整个西湖龙井保持品牌、提高身价的关键所在。“中央领导人都是西湖龙井的‘粉丝’,只要来杭州,他们一定会来西湖龙井茶区转转,他们是西湖龙井最好的‘代言人’。”西湖龙井之所以位列中国名茶之首,享誉着如今这般不能动摇的地位,最大的支撑就是它“国家礼品茶”的身份。“做好国家礼品茶,一定要从整个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发展来考虑,不能仅仅考虑单个企业的发展。”

    说起“国家礼品茶”,戚国伟的言语里流露出更多的是他这个年纪所持有的那种谨小慎微、一丝不苟,以及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除了对国家任务的高度负责外,更多的,是要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这脉文化的决心。

    戚国伟怎么也忘不了一位中央领导人对他的嘱托 :“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传下去。”这声嘱托,或者说希冀,成了戚国伟每晚睡梦里的主旋律。

    53年前那一句嘱托

    而在53年前,也是一句嘱托,让戚国伟下决心“要好好做龙井茶”。

    西湖龙井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元代诗人誉之“三咽不忍漱”;明代称之绝品;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四巡龙井,品茶咏茶,将龙井茶推向了顶峰。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央领导人也对西湖龙井喜爱有加,多次造访龙井茶区。毛泽东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区采茶品茶时,留下了“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的赞誉;江泽民留下了“不尽西湖美,一品龙井香”的墨宝……

    1962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梅家坞考察。当时的戚国伟正就读于西湖茶叶中学,上午念书,下午学茶。他作为茶农代表向周总理献花,之后更在周总理走访学校时,得到了总理的亲切问候。

   “学校这样安排很好,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茶叶技术……你要好好做龙井茶。”周总理摸着戚国伟的头,语重心长地说。

    戚家是龙井村的几大家族之一,世代以种茶为生。戚国伟从小就知道如何种茶采茶,12岁便开始了炒茶。在见到周总理之前,龙井茶于戚国伟,或许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却也容易熟视无睹。直到与周总理交谈的那个午后,龙井茶才像一颗神圣的种子,开始在戚国伟的心中慢慢萌芽滋长。

    之后,从记工员到生产队副队长,再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成立,戚国伟的人生,再没离开过龙井茶。

    现在的戚国伟,无论去到哪里,身上总要带着那个装着茶叶的玻璃杯。事茶50多年来,茶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我什么茶都喝,这样才知道什么是好茶。”也是在不断了解龙井和其它茶的过程中,西湖龙井的“好”让戚国伟越来越欲罢不能,保护传承西湖龙井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

    守住文化之“根”

    而最初让戚国伟拿起“武器”,保护西湖龙井,源自90年代蔓延全国的龙井“泛滥潮”。

    那个时候,刚刚实行的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数不清的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着,其中也包括享誉天下的西湖龙井茶。由于西湖龙井名声大,好卖,有利可图,仿冒的西湖龙井开始充斥市场。

   “那时,我们积极开拓西湖龙井的市场,但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西湖龙井的销量却在逐年萎缩。”戚国伟清晰地记得,经销“贡”牌西湖龙井的上海某宾馆,某一天开始同时经销另外两家公司的“西湖龙井”茶叶。“我们的特级西湖龙井标价800元/斤,他们的特级标的却是300元/斤。”结果是,另外两家茶叶卖得风生水起,不断补货,而原来热销的“贡牌”西湖龙井却卖不动了,最后因为戚国伟不愿屈尊降价,全部撤了回来。“我们的收购价就500多,怎么降?”私下,戚国伟自己买了“热销”的“西湖龙井”回来,一看,形状和正宗的西湖龙井非常接近,但香气味道却相去甚远,“这样的茶叶,收购价也就100多吧”。

    外面市场上的仿冒西湖龙井泛滥成灾,而浙江省内,企业欲借龙井茶谋利发展,政府方面也想做大龙井茶产业,于是,“浙江龙井”出现了。与此同时,全国很多省份也都有了自己的龙井茶。

   “我到桂林出差,在酒店里看到了茉莉花茶龙井;在广东,见到有人在售卖龙井红茶;在某年的全国展销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台湾高山乌龙龙井茶……”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面性,“无茶不龙井”的形势,从另一个角度对西湖龙井茶的品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此,视西湖龙井为生命的戚国伟,深深感到了保护这个品牌的重要性: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决不应该让其淹没在“泛龙井”的海洋中。

    就这样,戚国伟从最开始的炒茶卖茶,走上了守护西湖龙井茶的道路。他开始到处奔波考察,给政府写报告,希望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西湖龙井茶这个大品牌。“在产能和市场需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更要重视西湖龙井茶品牌和原产地的保护。如果因为市场的巨大需求而损害原有品牌与茶叶的品质,盲目扩充产能,3年到5年,我们可能会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但30年、50年之后,我们就会失去西湖龙井这个珍贵的品牌了。”

    原产地保护,这个从那时便一直被戚国伟挂在嘴边的词,他为之奋斗了十几年。

    1998年12月,戚国伟跟随农业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前往法国波尔多考察。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让戚国伟深受触动:“他们原产地产品概念有5个方面的要素,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我们的西湖龙井茶完全相符。”

    3个月的考察结束后,戚国伟马上写了一份材料,疾呼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经过多方努力,《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规定西湖龙井产区主要位于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部分区域,共168平方公里;其中“狮”、“龙”、“云”、“虎”、“梅”所在的50多平方公里地域为一级保护区,剩余的为二级产区。同时,国家还正式发了文件,允许西湖龙井茶产区使用原产地保护标志。从此,西湖龙井品牌有了法律的保护伞。

    在大部分人为西湖龙井品牌取得这一突破性进展欢欣鼓舞之时,戚国伟又陷入了深思:光有基地保护条例还是不够的,西湖龙井品牌的保护必须涵盖茶树品种、茶叶食品安全、炒制工艺、种植环境、规范管理等各个方面。当了10多年西湖区政协委员,每年,戚国伟都会写提案和报告,呼吁政府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的管理监督力度。

    如今,西湖龙井茶的法律保护已经涵盖了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生产环节进行施肥、耕作、修剪、采摘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综合管理,全面停止违禁、高毒农药的使用,施用菜籽饼等传统无害肥料,并建立完善的茶园农事活动档案记录及茶园投入品登记制度;颁布《西湖区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传承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实行西湖龙井茶茶农用产地防伪标识制度,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域保护)防伪标识制度,出台《西湖龙井茶专卖店确认和管理办法》等条例,在流通环节保护西湖龙井品牌。

   “现在我们的茶园设施和管理应该是西湖龙井茶历史上做得最好的,茶区中的任何一个茶园,都是景观。”

    进入西湖龙井茶区,尤其在这个龙井飘香的春天,整整齐齐的茶树,绿意盎然的叶子,以及点缀其中的采茶工,总会让游客驻足,融入到这天人合一的美景之中。看到西湖龙井茶如今的气象,戚国伟的言语中抑不住喜悦和骄傲。多年努力下来,已经形成政府、茶村、茶农、茶商合力保护品牌的主旋律,大家也越来越认准这样一个道理:在当下龙井茶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更加珍惜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狮”、“龙”、“云”、“虎”、“梅”老字号品牌,只有对血统纯正的西湖龙井这一“主根”的保护,才会有其它龙井“枝叶”成长的空间。

    手工:传承的关键

    保护工作算是卓有成效了,如何将西湖龙井传承下去,不让这脉底蕴深厚的文化断在自己这辈人手中,又成了戚国伟每天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西湖龙井的名气这么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小气候,古老优良的茶树品种和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产品标准,是西湖龙井长盛不衰的主要卖点。”戚国伟说。
而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是西湖龙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非独特程序和手法不能制成西湖龙井。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曾说,西湖龙井茶由于炒制人的独特手法,通过手心穴位将精气贯注入叶片,使叶片更加形美、色雅、味醇、香馥。炒制的关键,是人。只有人的灵气,才能炒制出杯中那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茶中珍物。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和其它手工工艺一样,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技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

    苦!你问10个炒茶师,10个人会不约而同喊出这个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