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浦城福邦茶厂老总,地地道道的茶农

香飘天下 发表于 2013-10-9 18:57:30 | 显示全部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0月9日讯:9月26日清早5点半,刘福邦就起床了。走出浦城仙阳坑沿的福邦茶厂他住的那间小平房,开着那辆跟随他好几个年头已略显“疲惫”的“长安之星”面包车,在蜿蜒山路上颠簸了十多分钟后到达山顶,看到漫山碧翠的茶树中隐隐采茶的人影,呼吸着仲秋茶叶的清香,他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总是这样,每天在茶山的召唤下,刘福邦开始自己新的一天。

    刘福邦种茶制茶卖茶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尽管两次想改行,但最终都没舍得放下茶;他制作的红茶“闽驿红”一参评,就获得省优质茶奖;他诚信经营,以茶为媒,客户都成为他的朋友;孙儿一出生,他就给取名叫刘惜茗;如果一整天忙得没空喝茶,到了晚上睡觉时他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这就是刘福邦,浦城福邦茶厂的老总,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茶农。

    想改行, 却注定和茶打一辈子交道

    刘福邦是万安乡大游村人,与茶结缘却是因为一次工伤。1975年,乡里建李梅水库,每个生产队要出工10人,为了能为贫困的家里赚点工分,19岁的他便顶上了。冰冻天里,因脚底打滑,板车压在他的肩上,把锁骨压断了。1976年1月,因为这次工伤,当时的人民公社为照顾他,便安排他到乡办企业万安知青茶果厂当了一名工人。

    真正开始自己的茶旅人生,是在1985年。茶果厂开始搞承包,胆大心细的刘福邦已十分娴熟地掌握了种茶制茶的所有工序和技术。他做了预算,只要招投标的价格在1万元以内就可以干,所以就在没有人敢吃“螃蟹”时,他却放开了胆子和另一位工友一起承包了茶果厂,当年就赚了1万多元钱。

   “因为觉得做茶很苦,年轻气盛时,也曾转行干过别的。”刘福邦说,自己也曾投资机砖厂等一些别的行业,但却还是不如做茶来得顺手,最终一一放弃了。2001年冬天,就在他因浦城七里头的仙阳茶厂征迁而不得不放弃做茶时,仙阳镇领导多次邀请他承包位于坑沿村的仙阳茶厂分厂,那里的500多亩茶山因无人管理早已荒废,成了一片荒凉地。刘福邦的大舅子得知后,只扔下一句话:“这片茶山就算改造了你也赚不到钱,到时你老本都得贴光!”

    刘福邦知道就算自己把砸锅卖铁的钱也投进这茶山,也未必能产生效益。然而,或许是心中对茶的那份不舍情愫,他又重操旧业,一干就是12年。为了让荒山再长出“金叶子”,在进行茶园改造时,在投入家中所有积蓄并再也“不好意思”向亲友借钱时,他毅然把自己一手盖起来的房子卖了,一家人租房子住,“整个茶园改造投入二十多万元,终成今天的规模。”回想过去的艰难,刘福邦感慨万分。

    如今的福邦茶厂年可生产各类绿茶、红茶、花茶8万多公斤,成为浦城茶企的龙头企业之一。

    当老总,却是茶厂里的“编外工人”

    福邦茶厂距离家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茶厂的办公和居住条件比较简陋,但对他来说,有一套茶具、一张床铺就足够了。除了出差,他一年365天有360天住在茶厂里,每天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泡在茶山上。教工人使用新的茶机具,开着拖拉机上山收茶、装茶、卸茶,有空时自己当技术指导还觉不够“过瘾”,非得动手制作茶,或是有人请假忙不过来时,他就自己上。久而久之,厂里的工人们也就习惯了这位“编外工人”,忙不过来时,就叫上刘福邦搭个手。

    一看刘福邦额头上的川字纹,就知道他是个劳心的人。这么多年来,他是茶山的管理者,又是茶叶制作的技术员,还是茶叶销售的业务员。他告诉我们说,茶农不好当,做茶是个精细活。举个例子,到了采茶时节,是机剪还是人工采?人工采慢,机剪快,但人工采的茶可以做高档茶,机剪茶只能做干毛茶;可如果在二十来天内没有采摘完,茶青就老了,不能制茶,到那时就算茶青没用贴钱也得剪,因为不剪茶树就不发芽。“这里头的学问可多着呢!”

    或许是当了这么多年“编外工人”的缘故,刘福邦虽然57岁了,但身手仍非常敏捷,走在山路上虎虎生风,五十多公斤的茶叶他不费力气就扛上肩。他自豪地说,干起体力活来,一般的中年人都不能和他比。

    常赊茶,却赊出稳定客户群

    刘福邦实在,做茶实在,做人也实在。如果有人向他借钱,他会和你说,还是赊些茶给你,行不?这不是他小气,而是他睿智,因为在他的思维里,借钱给你你会花完,但赊茶给你你却可能赚钱。

    在外开茶庄的浦城人有一两千人,很多都是福邦茶厂的客户。刘福邦常赊茶给他们,今年的茶钱明年结是常有的事,而刘福邦和他们之间的交情也因“赊茶”而更加深厚。在大连开茶庄的小李也是浦城人,最初创业的时候,他在福邦茶厂赊了一两万元的茶叶,而今,小李的生意越做越好,每年要在福邦茶厂购进三四十万元的茶叶,成了刘福邦的“铁杆”客户。

    这就是刘福邦,一位像茶一样的地道茶农,坦诚质朴,给人以温暖,繁华过后,唇齿间仍留有淡淡余香,值得细细回味。

    被“逼”参评,却拿回省优质茶奖

    因所生活年代的缘故,刘福邦没上几年学。虽然识字不多、不善言谈,但他心灵手巧,所有新买的茶机都能无师自通,就算拆个七零八落的,也能重装好,使用和修理就更不在话下了。正是因为这种聪慧,让他无论是种茶还是制茶,都有独到之处。

    福邦茶厂生产的红茶“闽驿红”连续两次获福建省优质茶奖。然而,2011年“闽驿红”首次参加全省名优茶鉴评活动,刘福邦是被“逼”着去参评的。县农业局茶技中心主任黄招龙告诉我们说:“看好了他的茶品质,我们就拼命‘逼’他去参评,果不其然就捧个奖项回来。”

   “红茶制作难度大,比方说茶青得晾多长时间,晾到什么程度,茶叶的湿度怎样,发酵时间得多长,这些都很难把握。”刘福邦说,其实在2008年以前,浦城很少有茶农会做红茶,就算是当年响当当的仙阳茶厂,也只是七里头分厂每年试着做几担,品质跟不上。当时浦城茶叶公司有一位叫朱寿虞的茶师,现在已83岁了,他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茶叶专业的大学生,曾任武夷山茶科所所长,是仙阳茶场成立初特地把他调到浦城来的。刘福邦和朱茶师特别投缘,朱茶师亦对刘福邦倾囊相授。“2009年,福邦茶厂生产了1万多斤的正山小种,就以较高的价格被茶商买走。”

    都说茶如其人。福邦茶厂的茶就如刘福邦,不张扬而有品质,品过福邦茶厂的茶后,客人都会喜欢。山西太原一位姓郑的客户从1997年开始结识刘福邦,每年都要从福邦茶厂购进几十万元的茶叶,只需一个电话就把茶叶款打过来,无需多言,也从不间断。  (原题《地道茶农刘福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