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让“矮脚乌龙”长高的人 刘成龙的茶情人生

茶叶产地批发 发表于 2013-3-21 15:36:44 | 显示全部
“矮脚乌龙”开创者刘成龙的目标,是让建瓯茶文化传播得更远!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个被称“矮胡”的农民在武夷山三菇峰下办起了全省首家农民宾馆,不几年就发展成当地的首富。“矮胡现象”犹如荒原中投进了一把火,顷刻间燃成了燎原之势。在若干年后的全国茶叶界,又一“矮胡现象”呼出欲出—— 一个被称为“矮脚乌龙”的茶品正以攻城掠寨之势,行销全国,飘香海内外。

    其实,“矮脚乌龙”只是闽北乌龙茶的一个品种,因其叶片小、树冠低,故开创者——“北苑贡茶”第十八代传承人刘成龙将其取名“矮脚乌龙”,并竭力让其不断 “长高”、“长大”,以至今天成为建瓯茶中极品、茶之“龙凤”,声名远播。

    爱屋及“乌”

    茶品如人品。在建瓯茶业界,大家都把刘成龙叫“大师傅”。 1969年,16岁的刘成龙当知青到东峰镇大房村插队,被分配茶叶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1979年,调任东峰镇茶叶站工作。1998年下岗后,他便自创茶厂。爱屋及乌,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茶,使他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东峰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宫廷御茶园,经过6朝42个皇帝458年,上贡名茶达百余种。当时的“北苑贡茶”更为帝王杯中佳茗,王谢堂前专有。经专家考证,如今的矮脚乌龙,其实就是“北苑龙焙”的精品。

    然而即便是精品,在30年前的计划经济年代,也只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当时,建瓯生产的茶叶是福建大宗出口茶的特色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依靠外销赖以生存。转入市场经济后,由于乌龙茶采摘、拣茶等人工成本高,且茶的节率低、价格低等因素,茶农们纷纷将其砍掉改种柑橘,或改种水仙、梅占等品种。

    乌龙茶被边缘化,濒临灭绝。当时,一个村就剩下3到5亩,全镇乌龙茶园不足百亩。

    “矮脚乌龙有形美、香奇、韵醇、绿色四大特点,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若不作抢救性的保护,就太可惜了!”刘成龙看着大片乌龙茶园被荒废、改种,揪心不已。

    1998年,他毅然承包下东峰村400亩抛荒的乌龙茶园,开始了创业之旅。

    “当初,这片茶园用尽了心力,最终才挽救出60亩矮脚乌龙茶——动用了4台机器,拉了数千米长的管子,抽水灌溉,深翻施肥,茶园才能重焕生机。”刘成龙感触颇深。

    科技兴茶

    刘成龙认为,市场和人们的喜好都要有个培育的过程,重点是产品要有好的品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保持土壤的自然肥力,他坚持在茶园中套种四季桂等作物,保持土壤的疏松透气性和养分平衡。为防止农药残留,采用人工除草,追施牛粪、鸡粪等有机肥,并在茶园安装了太阳能捕虫灯,利用微生物农药“以虫治虫” 。2010年后,他引入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对茶叶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实现茶叶安全的源头控制、可追溯和后期问责机制。

    矮脚乌龙的制作需要八道工序。茶青采摘之后,要经过日光及室内加温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初焙、摊凉、复焙等。矮脚乌龙因为用炭火焙过,所以才有奇特的香气,而火候的掌握就要真功夫了。

    “乌龙茶制作难,难就难在做青上,与天气、温度、时间、色泽等关系密不可分,分寸掌握不好,往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刘成龙说。

    茶叶生产刚见起色,不巧2002年碰上全国茶叶滞销,市场低迷。刘成龙的3000多担茶全积压在仓库,举债数十万元。为发放茶农工资,他不得不抵押上自己的房产,并多方借贷,才勉强渡过难关。

    “我很庆幸自己在最艰难、最低谷的时候没有放弃对茶叶的经营。”刘成龙由衷感叹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