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山茶农眼中的“十二五”
央广网浮梁12月29日消息(吴国庆)近日,在与安徽省交界的江西省浮梁县西湖乡杨家坪村一座海拔800米的茶山上,记者看到3个茶农正在忙着修剪茶叶。走在前面的那位中年人就是这座茶园的主人,名叫汪爱民,正是记者要寻访的对象。汪爱民指着我们上山来的道路,告诉记者:“茶农一直以来都是走路上来采茶叶,走到茶园上面要一两个小时,后面通过政府投资,打了一条机耕路上来,我们茶农来回省了两三个小时。我们茶农的茶叶、肥料,包括运输条件都节省了好多时间。茶农骑摩托车上来采茶叶,只要10多分钟就可以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他介绍道,以前都是手工采茶,一般每人每日大约是30斤左右,而用采茶机每人一天平均可采150多斤,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杨家坪村地处偏远,距离县城有85公里,到乡政府所在地有15公里,交通非常不方便。村里70余户人家,每人仅有4分田,粮食不够吃。经济收入主要靠茶叶和油茶籽,以前人平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出生于1973年的汪爱民,高中毕业后回到家里,原本打算依托祖辈留下的60亩高山茶园发展茶叶生产,可现实让他打了退堂鼓。虽说杨家坪产的高山茶品质好,不愁销路,可是受交通制约,采茶、运茶都是肩挑背扛,路途遥远,一天采不了一点茶叶,很多茶叶都老在树上,经济效益很低。那时候,汪爱民除了采点春茶制作名优茶出售外,夏茶和秋茶都让它荒在树上,跑到外面替别人代收茶叶,做起了“二贩子”。
为了打造“浮梁茶”品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浮梁县大力扶持茶叶产业,“十二五”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惠农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对全县低产茶园进行改造,修建机耕道,购买茶叶加工机械实行30%的财政资金补贴。2010年—2012年,杨家坪茶山建起了7000米的机耕道,车子可以直接开到茶山上,大大方便了茶农的生产生活。由于山高坡陡,运输不方便,为了提高茶叶产量,汪爱民说以前茶农都是施用化肥,成本较高,茶叶品质也受到影响。自从有了机耕道,大家再也不用化肥而改用茶叶专用有机肥,大大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这五年来,汪爱民添置了1台杀青机、5台揉捻机、3台理茶机、3台烘焙提香机,总计82300元,政府农机补贴24690元,实际只花了57610元。茶园由原来的6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亩,经济收入翻了好几番。他家搬到乡政府所在地盖了新房,建起了茶叶加工厂。他联合西湖、茶宝、杨家坪3个村茶农组建起了茶叶专业合作社,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到今后的打算,汪爱民回答道:“随着市场的发展,我个人瞄准了中低档茶叶市场。为扩大加工规模,正在扩建一栋年加工500吨茶叶700平方米的厂房,预计明年5月份可以投入使用,在‘十三五’时期带动更多茶农走发展茶叶脱贫致富道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