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树立起中国最好绿茶标杆
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暨茶产业博览会落下帷幕,在“标准与中国茶叶未来论坛”上,来自全国的茶界“大咖”围绕当前茶产业面临的挑战、茶叶深加工标准化及贵州新标准等方面进行交流,对贵州茶起到了“寻诊问脉”的作用,并为贵州茶的未来指路,助推贵州茶产业向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迈进。最严的标准做最好的茶
2007年以来,贵州茶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制定了贵州茶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及提升转型的宏伟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贵州茶产业快速成长。省农科院副院长、省茶产办副主任周维佳说,我省每年以近70万亩的面积扩张,茶园面积从当初不足100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662.2万亩。茶叶企业从不足300家发展到近3000家,企业集聚效应初现,贵州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去年省政府出台的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是做大茶产业、培育全国知名品牌。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是发展大生产、做大茶产业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做老百姓放心喝、愿意喝、喝得起、买得到大众好茶的关键。
现在,我省改变标准是小众、专家说了算,重外形、轻内质的传统;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机械化为方向,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统一制修订了10个茶叶品牌的27项地方标准。今年春季,全省确定了505家企业作为首批贯标企业严格按标生产,并推动各茶区初制、精制分离,推动各地重加工、重标准、重批量。新的《标准》尽管离我们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拼配的数据化还有差距,但突破了芽茶就是好茶的传统概念,强调了一芽一叶到一芽多叶茶青原料的综合利用。特级以及一级、二级茶叶的水浸出物达到40%以上,高于国标6个百分点;水分、总灰分、碎末茶、粗纤维等理化指标均高于国标。
新《标准》突出了贵州绿茶的产品特色,旨在解决多年来困扰我们的贵州茶贵、贵州茶淡、贵州茶不香、贵州茶真不香等问题,突出我们贵州茶内含物质丰富,耐泡、鲜爽醇厚、香高馥郁,汤色明亮的品质优势。
新《标准》的实施,将助推贵州茶产业从中国茶叶的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到贵州品牌发展。周维佳说“我们出台最严、要求更高的标准,就是保证贵州茶的生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品质一流的茶。”
茶产业缺的是标准化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科技处处长林智、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刘仲华、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新等茶界“大咖”也纷纷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茶产业标准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个方面,再加上民间各种形式的标准制定,茶产业不缺乏标准,缺的是一个让茶叶到茶杯、到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在谈及茶叶加工标准化存在的问题时刘仲华表示,贵州茶的标准化发展必然是在实施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与多元化,针对新一代茶产业的消费者,不能仅停留在编故事、造文化上。为此,他提出茶生活方式的概念,并列举了将茶叶深加工提取有效物质制成功能饮料、茶食品、沐浴露等生活用品以及茶多酚等药品,成功使茶产业向其他行业渗透实现产业增值的案例。
对于茶产业标准化这个问题,陈宗懋、刘新以及省内几大重要茶企代表指出,不论是近10年、20年的数据分析还是近期北京与上海消保委出具的市场茶叶抽样检验数据,都表明水溶性农药的使用所造成的茶品残留超标是影响消费者茶叶消费量及茶叶出口的重要因素,因此停用水溶性农药施用并寻求替代品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由于国家与欧盟对茶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的规定在不断变化,这一现象也值得茶企重视。
“中国茶人有两个梦,一是用机器代替人工种好茶、制好茶;二是实现制茶全程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以及种茶机械化、采茶智能化。前梦已基本实现,现正为后梦奋斗。”80多岁的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刘文英说,要想实现中国茶人的两个梦想,标准成为基础。
可以说,标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法规,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武器”。
而此次论坛以“标准化助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为主题,结合最新《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探讨中国茶叶标准化现状,围绕贵州出台的新标准优劣,以及在贯彻执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展开讨论交流,将在贵州树起中国最好绿茶的新标杆。
对于贵州来说,中小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茶叶生产各方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产品质量标准化也提上了日程,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已经开始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因此,一方面随着产业品牌化的发展,各品牌厂家为树立品牌形象,纷纷引入茶叶生产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外贸对茶叶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行业内对产业生产质量标准的呼吁,茶叶生产的行业和国际化标准也在逐步的引入。因此,茶叶生产质量的标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