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种植标准化加工成为海南白沙茶农养家之宝
晨曦笼罩的清晨,戴着草帽、背着竹筐的海南白沙茶农们走在一垄垄茶园间,细嗅荡漾在空气中的茶香,摘下片片鲜嫩的茶青。芳菲四月,正是春茶上市时。茶青经采摘、摊青、杀青、揉捻、烘干、成品、包装,再印上“白沙生态农业”标签。“白沙绿茶”就这样被远销各地,在不同品茗客的杯中浮沉舒展,满溢而出独属白沙绿茶的香气,细品回甘。
去年,茶农用双手创造了3392.93万元的茶业总产值,当年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农业产值105425.26万元。经数十年的精心培育,白沙绿茶不仅是茶农心中的“养家之宝”,更是白沙名片,白沙因绿茶加工的发展更具名气。
面对白沙橡胶、甘蔗、木薯“老三样”价格的连年走低,白沙县将借助白沙绿茶知名度,作出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品牌效益
白沙绿茶获多个荣誉称号
从来佳饮出深山。
白沙绿茶产区位于海南省中西部山区的白沙盆地,阳光、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且树种繁多,土地肥沃,常年云雾缭绕,加上近处无重工业,又远离城市,无污染,是高山云雾茶生长的最佳地域,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这里比国内其他茶区有年生长量大、采摘时间长、春茶上市早等地理优势。
位于白沙县城东南方向9公里处,有个神秘的地方——直径为3.5公里的陨石坑,茶园就坐落在这块白沙绿茶的种植宝地上。
2004年9月,经农业部和华南农业大学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分析证明:白沙绿茶所含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同类产品。
70万年前形成的陨石坑造就了“白沙绿茶”的品牌,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白沙绿茶作为海南茶叶旗舰品牌的品牌效应已愈来愈显现。
从1990年开始,白沙绿茶便被冠以多个称号。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江介绍,“绿色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和“海南省用户满意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纷至沓来。
作为海南省著名商标,2008年“白沙绿茶”荣获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十大亮丽品牌”,2011年还被选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服务产品。
经济效益
茶农盖起了“茶楼”
白沙茶厂有3000亩茶园,2008年总产值约1800万元,2014年的总产值便达3000多万元。在茶园数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能达到如此高的产值,与连年上升的茶价有关系,更与茶叶品质挂钩。
对白沙茶厂来讲,天时地利是质量的基础,但加工工艺才是茶叶质量的保证。“产值在四年时间里翻了近一倍是创建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成果。”吴海江介绍。
标准化加工实施后的三年里,亩产值以每年千余元递增,茶叶销售收入比2009年增加了近2000万元。茶农人均年收入从几千元涨到了近2万元,茶叶加工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2万元。
要说茶农数十年采茶生活的变化,那得从2000年茶园所有制改革说起。千禧之年,茶厂以每人至少承包5亩茶园为标准,将茶园分给茶户,“你干得多便赚的多。”吴海江觉得这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茶农李耀金便在这年承包了20亩茶园,之后便按照茶厂的无公害标准种植、采摘茶青,和茶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对价格的浮动深有感触。
“刚承包时,茶青还是几毛钱一公斤,到了2009年便涨到了3.6元/公斤。”李耀金回忆,从2011年茶厂提供茶叶专用肥,到2013年滴灌工程的投入使用,茶青价格一年一个台阶,直到最近的6元/公斤。
在李耀金的记忆里,自从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后,家里的生活一直都还不错,最近几年更是增收了不少。
去年李耀金的茶青卖了十多万元,他估算了一下,这要比五年前多赚了一半。在李耀金的生活里,孩子们的学费、家里的生活费、盖新楼的钱靠的都是茶叶,他戏称自家的二层小楼是名副其实的“茶楼”。
产业效益
一样的原料,不一样的身价
“白沙产的绿茶是好,可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路呢?”五里路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见君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于2012年联合牙叉镇五户农户以合作社形式种起了有机绿茶。
合作社茶园严格按照有机茶叶生产标准,不施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与除草剂,只施用堆肥、豆粕类或种植绿肥。去年,王见君按有机农业方法加工的茶叶获得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因合作社茶园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陨石坑2.5公里范围内,故取名“五里路”。
去年,合作社22亩茶园产了1118斤干茶,光利润就有26万元之多,虽然相较于投入的资金少之又少,但远超合作社成员的意料。
尝到绿茶甜头的王见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他告诉记者,因有机种植、生产的投入成本高,品质也高,因此价格也就偏高,五里路春茶通过网络卖的价格是800元/斤,经粗略计算,一亩五里路有机绿茶的产值约四五万元,比白沙绿茶的亩产值高了数倍。
村民看到王见君的初试有了效益,纷纷加入,如今合作社已发展到30户农户,茶园面积已扩种到100多亩。
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秋平认为,白沙绿茶的产业链目前较单一,其价值还可从多方面挖掘,除了种植有机绿茶外,还能推出“茶文化”、“休闲观光茶园”等项目。
下一步,白沙县将投入2800万元种植扶持资金,包括新开辟700亩茶园,扩大种植规模。未来,延伸茶叶深加工、生态旅游观光茶业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白沙绿茶的醇厚清香将飘得更远。(记者 王玉洁 特约记者 陈志强)
优质农产品是雕琢出来的
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有厚实的自然基础。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来,农产品加工,有了长足进步,但农产品深加工仍是一条荆棘之路。
白沙绿茶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发展,已慢慢告别粗加工,在种植和精加工上都有所提升,在省内也建立了较好的口碑和市场,是不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
“我们也想探索茶叶深加工,比如做绿茶饼等食物,但茶厂技术达不到,若做就得与食品加工公司合作。”海南农垦白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江觉得心有余而“技”不足。白沙绿茶精加工的提升部分仅停留在设备更新上,技术跟不上,“茶”的质量好了,但仅局限于加工“茶叶”,没有最大化利用绿茶价值。
绿茶深加工仅是海南农产品深加工中的一部分。记者经采访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后了解到,海南的好东西需要精心雕琢。但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种植规模小、深加工企业凤毛麟角、技术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已成为海南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掣肘。
“想做深加工却受到原料规模限制。”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初众认为目前海南百姓受限于种植短、平、快经济作物,海南并不缺优质特色产品,但缺乏特色产品规模。他以可可为例,科研院所目前不缺技术,一旦全省种植规模上来了,其经过深加工以后产生的产品附加值要比原料提升至少十多二十倍。
海南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开启多年,一些利用海南本土特色资源进行深加工的企业曾赚到盆满钵满。这一点在食品饮料行业表现尤为惹眼,可惜好景不长。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海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水产品出口基本以贴牌为主,无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不高;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资源没形成规模优势、经济优势,进而影响产业发展后劲。
此外,目前大多数小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缺少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牌培育力度不够,营销方式落后,总体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科研院所专家认为,农产品深加工是延伸产业链的关键,一旦海南农产品经深加工后,产品卖得好,附加值增大了,品牌打出去了,农民就能增收了。
农产品深加工不是简单概念,各方要如何施力才能做到呢?业内专家认为,海南农产品要做好深加工,需要政府引导,种植户拓宽种植思路,龙头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品质的产品。(记者 王玉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