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5-3-31 15:16:03

假冒龙井满地跑 “绿茶皇后”难以承受掺假之殇

编者按:又是一年春好处,又是龙井露新芽。每年的此时,明前龙井总是成为人们尤其是春茶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一千多年前,龙井茶横空出世;几百年前,乾隆爷十八棵御茶奠定西湖龙井无可撼动的江湖地位;如今,“龙井茶”成为经国家核准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都说“树大招风”,在超高人气的背后,龙井茶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内有存在多年的顽疾,外有多方面的挑战,内忧和外患同时影响着浙江的龙井茶产业发展。龙井茶如何从困局中突围,浙江该如何保护、传承、弘扬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值得深思和探讨。


浙江在线杭州3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陈佳 陈中志 丁波 摄影/倪雁强 童晓蕾)   在很多人眼里,“龙井”尤其是“西湖龙井”代表着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近年来,浙江地区的龙井茶年产量在2.3万吨左右,与整个中国数百万吨的年产量相比,龙井茶只是其中一个零头。

超高的人气加上不高的产量,使得龙井茶总有一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阵势。与此同时,仿冒伪劣龙井茶也趁机浑水摸鱼,严重影响了龙井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对龙井茶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

“自毁长城” 龙井很受伤

最早的时候,“龙井”只属于西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茶叶市场蓬勃发展,浙江将龙井品牌让渡给全省使用,把省内内符合龙井炒制工艺的绿茶统一归入“浙江龙井”旗下。2008年,“龙井茶”成为经国家核准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杭州、绍兴、金华、台州下属的18个县(市、区)成为龙井茶的合法产区。

根据《GB/T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龙井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即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现辖行政区域为西湖产区;杭州市萧山、滨江、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县(市、区)现辖行政区域为钱塘产区;绍兴市绍兴、越城、新昌、嵊州、诸暨等县(市、区)现辖行政区域以及上虞、磐安、东阳、天台等县(市)现辖部分乡镇区域为越州产区。

在“龙井茶”成为经国家核准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前,西湖龙井已经开始出现仿冒伪劣产品。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作为“绿茶皇后”,西湖龙井有着无可比拟的声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在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西湖龙井以56.53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五年在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排名第一。

然而,西湖龙井的年产量并不高。根据公开数据,近年来西湖龙井年产量约800至1000吨,但曾有茶叶研究学者向媒体透露,每年以西湖龙井卖出去的茶叶可能将近3000吨。

每年新茶还未上市,“最新明前龙井”的字眼就已经充斥在网上。陈茶当新茶,外地龙井当西湖龙井,真假龙井掺和起来,级别低的龙井冒充一级龙井甚至是特级龙井……无论是在浙江省内还是北京、上海等地,几乎每年都会有关于仿冒伪劣西湖龙井的新闻。

即便是在西湖龙井原产地,消费者买到的也不一定是货真价实西湖龙井。在西湖周边的景点、农家乐等地,“西湖龙井现炒现卖”的招牌比比皆是,而且旁边肯定堆放着号称“刚采摘的西湖龙井”的青叶子。

“我是看着他们炒的,肯定是正宗西湖龙井。”总有游客抱着这样的心态,兴致勃勃地买上一些“现炒西湖龙井”,心满意足地离开。事实上,商家正是利用游客盲目信从的心理。

“有些农民为了多赚钱,会拿外地龙井冒充西湖龙井,这是普遍存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说,一些农户和商家从外地购回青叶茶,再按照龙井茶的方法炒制,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自毁长城”的不单单是部分茶农,还有一些号称拥有茶园的企业。西湖龙井产区的一位村民透露,一些企业会以每年数万元的代价,在村里竖起“某某公司西湖龙井种植基地”的牌子,但事实上根本不会从村里采购茶叶。“就跟立牌坊一样。”他这样形容企业这一做法。

“只要保存得当,龙井茶在18个月内品质基本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而且,相近级别的西湖龙井根本无法严格区分。”杭州某茶厂生产部的负责人说,部分企业会把冷库里的陈茶翻炒后当新茶销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扁扁的绿茶就是龙井茶?

与西湖龙井相比,浙江其他地区的龙井茶也有尴尬遭遇。

作为经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的18个县(市、区)是龙井茶的合法产区。但是,适合制作龙井茶的一些茶种却并非浙江独有。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统计,仅龙井43号和龙井长叶两个品种,就在浙江、安徽、江苏、广西等11个省(区)均有分布。

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对茶叶了如指掌,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茶叶称之为“茶糊涂”。这个词用在龙井茶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很多消费者认为“扁扁的绿茶就是龙井茶”。

根据《GB/T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的定义,龙井茶是指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采摘的“选用龙井群体、龙井43、龙井长叶、迎霜、鸠坑种等经审〈认)定的适宜加工龙井茶的茶树良种”的茶树鲜叶,按照传统工艺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加工而成,具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的扁形绿茶。

然而,一些地区用同样的茶叶品种,相似的炒制方法仿制出“扁扁的绿茶”,再堂而皇之地其名为“某某龙井”,这种现象在多个地区均有出现。记者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官方网站上查询到,仅与“龙井茶”有关的商标就有116个,由此可见,龙井茶名称被滥用现象未得到根本遏制。

出于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原因,很多茶叶外形的同类化趋势愈发明显,基本相同的外形和加工工艺,名称、产地虽然不同,但外形同类化给消费者选购带来一定的难度。根据《我国名优茶发展现状与趋势》一文,近年来针形茶比例下降明显,而直条形和扁形茶样比例有明显的提高。


龙井茶市场的猫鼠游戏:打假还是打脸?

细细算来,龙井茶市场的乱象至少已经存在了30多年,伴随仿冒伪劣龙井茶出现的,就是越来越轰轰烈烈的打假。无论是浙江还是杭州,对龙井茶和西湖龙井的维权从未停止,但不可否认的两点是,仿冒伪劣龙井从未消失,自毁长城者有之,浑水摸鱼者有之。

暗访、起诉、维权,轰轰烈烈的打假行动确实震慑了仿冒者,但利益的驱动,让仿冒行为屡禁不止。在过去的2014年,仅涉及西湖龙井的相关侵权案件就有300多起。


一边是努力地打假,另一边却是个别商家和茶农守着金字招牌造假。2014年北京消协的一次调查中,对超市、商场中50种号称“西湖龙井”的产品进行抽查,结果发现33件不符合标准,或是假冒西湖龙井,或是乱标茶叶等级。而涉及的商家中,相当一部分是浙江本地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检查结果有些“打脸”的意味。

曾有人对此进行辩解,说超市进场费太贵,如果不这样做,企业根本无利可图。但这样苍白无力的理由和自砸招牌的做法,实在显得有些可笑。龙井茶代表的不仅只是一种茶,更是浙江的一项产业。这块金字招牌若是受到仿冒伪劣产品的侵害,其影响可想而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假冒龙井满地跑 “绿茶皇后”难以承受掺假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