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香 发表于 2014-11-27 20:24:01

产茶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变 桃花源红茶能否探出常德茶整合之路

   日前出台的《常德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设35万亩优质茶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80%以上,年产茶叶7万吨(其中名优茶1万吨),实现茶叶年产值20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到80亿元。建设一流的精品茶园和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一流的加工企业,打造一流的茶叶品牌,建设一流的茶产品交易市场,努力把常德市打造成中国名茶之乡和中国有机茶之乡,实现由产茶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变。
  常德茶有哪些发展优势?在产业崛起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瓶颈?该规划的实施,能否让常德茶摆脱长期处于为外人提供原材料的产业链低端的困境?新思路将演绎出现怎样的新剧情?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7月31日,常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茶产业发展思路,市委副书记宋冬春明确提出要推动常德市茶叶产业由“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转变、由抓高端品牌向抓系列产品转变、由重生产向重加工流通转变,要走龙头带动之路,市本级重点扶持3至5家茶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桃花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市本级重点培育、打造桃花源红茶品牌。桃花源红茶能否探出常德茶整合之路?
  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常德茶之优势:常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优越,茶类产品多样
  茶叶产业是常德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常德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西汉时期,常德就有喝茶种茶的习惯,石门牛抵茶在宋代是朝廷“贡茶”,澧县“双上绿芽”在元明时期也已成为皇宫用茶。起源于石门县千年古刹夹山寺的“茶禅一味”文化远播世界,被视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诀,被日本人奉为茶道灵魂。
  常德茶叶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北纬30℃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优质茶、有机茶最佳生产区域。常德市茶区就处在这个茶叶种植的“黄金纬度带”,其整体布局以武陵山区为主集中连片种植,石门、桃源被列为全国优势区域县,澧县列为全省优势区域县,位于优势区域的茶园面积达23.4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8%。主产茶区植被茂密,云雾缭绕,气候湿润,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内含物丰富,是湖南省U型优质绿茶带和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的主要产区。全市种质资源丰富,茶类产品多样,具有适制绿茶、红茶、黑茶以及红绿茶兼制的茶树品种,目前已形成绿茶、黑茶、红茶、黄茶等多茶类结构,且各茶类都有较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这些年,常德市长期获得中国茶科所、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及省茶科所、湖南农大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与合作,在茶叶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4.84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0.08万亩;良种茶园面积12.56万亩,占总面积51%;有机茶认定面积约1.7万亩,有机茶基地面积、产量、产值位居全省前列。预计今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可达3.3万吨左右,总产值约7.66亿元。全市共有茶叶加工流通企业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建成茶叶专业合作社3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全市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古洞春”、“石门银峰”、“双上绿芽”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石门银峰”、“桃源大叶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桃源野茶王”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常德茶之瓶颈:茶叶产业面临龙头企业不强、品牌带动力弱、营销力度不大等问题,部分茶园被迫成为外地品牌的原料基地,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值仅3000多元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常德市300多家茶叶加工流通企业,加在一起的产值还抵不上一个安化黑茶。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去年,常德市茶园总面积23.94万亩,总产值仅6.18亿元;而益阳茶叶综合产值高达80亿元,仅安化一个县就达60亿元左右。
  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常德茶为何不能香飘千里?7月31日,市委副书记宋冬春主持召开的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指出:当前,全市茶叶产业正面临着龙头企业不强、品牌带动力弱、营销力度不大、茶园标准不高、行政推动力不够等问题。
  全市有大小茶叶品牌300多个,品牌“多、乱、杂”,高端品牌不多,与外省一些知名品牌相比较,无论是规模、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都有较大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益偏低。据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桃源大叶茶”位居50位,价值8.92亿元,与第一位“西湖龙井”价值56.53亿元相差甚远,与处在27位价值13.58亿元的“安化黑茶”也还有不小差距。由于品牌不响,常德市部分茶园被迫成为外地品牌的原料基地,发挥不了最大效益,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值仅3000多元。
  常德市茶叶产业基础建设不完善,抗灾能力较弱。全市茶园主要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较闭塞的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缺乏配套的蓄水设施、喷排灌设施和标准化防护林等,遇到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就会出现减产、减收的现象。而且,良种化程度不高,低产茶园比重大。全市茶树无性系良种率仅为49%,特别是石门仅为36%,远远低于浙江(70%)、福建(90%)等省份。全市50年树龄以上的老茶园有近万亩,30年树龄以上的老茶园有近3万亩,低产茶园10万亩,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工技术参差不齐,产品附加值不高,是常德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硬伤。全市有相当一部分茶叶企业的生产条件较差,厂房和加工设备陈旧,技术相对落后,离标准化、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差距较大。由于规模加工工艺设备较少,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偏多,高附加值的功能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少。
  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常德市对茶文化的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也是常德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转载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常德茶整合之路:实施五大战略,巩固绿茶、主攻红茶、稳定黑茶,构建多茶类、多层次、特色明显、全产业链的经营体系
  “桃花源红茶地域香浓,香气高贵,隐约之间有桂花和兰花的混合香味,是传统精制方法和现代加工工艺的完美结合,为红茶中的精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日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朱仲海、湖南省茶业协会会长曹文成、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包小村、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施兆鹏等21名专家学者品鉴桃花源红茶后,对该茶给予了充分肯定。在9月29日召开的湖南省茶业协会茶馆分会年会暨桃花源红茶品鉴会上,常德市现场签约销售桃花源红茶1.8亿元。
  巩固绿茶、主攻红茶、稳定黑茶,构建多茶类、多层次、特色明显、全产业链的经营体系,是常德市冷静地观察和分析近年来常德茶叶产销形势后提出的发展新思路。7月31日,市委副书记宋冬春主持召开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推动茶叶产业由“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转变、由抓高端品牌向抓系列产品转变、由重生产向重加工流通转变。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要走科技带动之路,茶园基地方面实行“三改一扩”,生产加工方面引进和运用现代精深加工技术,茶叶流通方面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要走龙头带动之路,市本级重点扶持3至5家茶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桃花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各茶叶主产县分别确定1至2家茶企龙头予以重点扶持;要走品牌带动之路,市本级重点培育、打造一个红茶品牌,各茶叶主产县重点打造“石门银峰”、“桃源大叶”、“双上绿芽”3大品牌;要走文化带动之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实现与茶产业的有机融合,丰富茶业文化内涵;要走市场带动之路,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开发茶叶产品,建设营销队伍。
  日前出台的《常德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也指出,要实施“生态兴茶、文化兴茶、科技兴茶、企业兴茶、品牌兴茶”五大战略,建设重点包括良种繁育体系、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名优品牌、流通体系、茶文化及科技创新。
  该规划明确了茶叶主产县的产业布局。其中,石门茶区茶叶品种主要选择国家级良种槠叶齐、福鼎大白等及省级良种碧香早、白毫早、玉笋、玉绿等,分为四大区域:环皂市水库茶旅观光区结合水库移民后扶资金、项目,大力发展与茶旅游相结合的观光茶园1万亩;东部多茶类名优茶示范区在环太青山区域的3个乡20个村,建设绿茶、红茶、乌龙茶为主的茶园4万亩;北部高山生态茶旅区在环壶瓶山区,建设跨湘鄂二省三县的高山生态茶区30万亩(石门10万亩和五峰、鹤峰20万亩),建设示范茶厂,配套茶旅游设施;中部名优早茶核心产区包括所街、雁池、磨市等乡镇,开发早茶优势,建设碧香早等特早生良种茶园5万亩。桃源茶区布局主要以品种分布为主,分南北两大中心区域布局。南部区域布局为207国道桃源南路沿线,以桃花源、茶庵铺向周边辐射,建成桃源大叶茶生产栽培与加工基地8万亩,主要生产“野茶王”名优茶、大众生活绿茶、红茶、黑毛茶为主;北部区域布局以桃源至慈利公路北路沿线为核心区域,向周边辐射,以生产大宗中高档绿茶、红茶为主导产品的生产基地2万亩,以桃源大叶茶为主导适当集中搭配少量中小叶品种,避免因采摘、加工高峰过于集中造成损失。澧县茶区以太青山为核心区,辐射优质高档生活绿茶、高档毛尖生产基地4万亩,栽培品种以槠叶齐、福鼎大白等中小叶品种为主。
  常德茶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从名品到名牌,常德茶从“幕后”到“台前”的跃升,注定要历经坎坷,但也将一路向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产茶大市向茶业强市转变 桃花源红茶能否探出常德茶整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