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乡“重生”记
武平县位于闽粤赣边三省交界地,是“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市的一个纯客家县,也是福建著名的绿茶之乡。而武平绿茶又属该县桃溪镇的绿茶最有名气。目前,桃溪镇拥有茶叶种植面积2.8万多亩,年产绿茶1300多吨。2010年,在中国(上海)世界茶叶博览会上,桃溪绿茶获得了3个金奖、1个银奖,其中“千山”牌和“梁野山”牌绿茶被评为国家A级“绿标”。
然而,谁能想像如今茶香飘香海内外的桃溪镇十几年前是茶园大量抛荒。当时,制茶技术落后,桃溪绿茶大量滞销,一斤才卖几元钱(人民币,下同 ),无利可图的茶农纷纷放弃了种茶。
“那时炒茶是人工簸、锅上炒,火候难掌握,质量上不去,只能做一些家庭小作坊加工。”作为桃溪镇规模最大的制茶户,王新宝的祖辈在点煤油灯的年代就开始制茶了。
上世纪80年代,王新宝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炒茶。从上世纪80年代的烧柴锅到上世纪90年代的煤饼锅,再到21世纪的电锅炉,王新宝见证了桃溪镇制茶业从传统手工到电气化的转变。
桃溪绿茶的“重生”归功于制茶业的电气化生产。“有了电气化设备,温度、湿度、茶叶杀青脱水程度都控制得很好,茶叶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种茶和制茶规模都扩大了好几倍。”王新宝不无感慨。
彼时,桃溪镇在种茶、制茶方面没有专业技术指导,茶农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生产茶叶。望着山上抛荒的茶园,看到茶农们低得可怜的产量,1999年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的刘汉炳心里真不是滋味。
“要带动村民像安溪等地的茶农一样,用电气化炒茶,这样我们的绿茶才会有产量、有质量,才能走出山沟沟。”现为桃溪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汉炳,当年找到解决桃溪镇制茶业问题的办法时,却因初出茅庐而得不到村民的信任,只得自己先干。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很快厂房批下来了,技术有了,设备买了,电通了,刘汉炳炒出了第一锅干香成品茶。看到实效,茶农们纷纷买来了炒茶设备,桃溪镇终于翻开了绿茶的电气化时代。
“电气设备炒出来的茶质量特别好,价格也上涨了,茶叶一制成就卖完了,再也不用拎着到处找市场。”桃溪镇党委副书记蓝春贵说,每年春秋茶的价格都稳中有涨,电气化生产比烧柴火制作出来的茶叶价格至少要高三成。
对于这个茶乡而言,制茶电气化除了让当地茶叶品质大大提升,改善生态也是这种转变带来的好处之一。
“因为烧柴火,整个厂房黑呼呼的,感觉很脏,厂房上空飘着排出的黑烟。”王新宝说,他的茶叶加工厂以前一年要烧掉200立方木材,不仅破坏山林,还污染空气。
茶叶种植是桃溪镇一项传统的农业经济项目。近年来,桃溪镇成立了茶叶合作社,注册了茶叶品牌,茶产品附加值增加了,茶农的效益也提高了。蓝春贵说,桃溪镇全镇2.8万多人口中,从事茶产业的受益人口有一万多人;茶农人均茶叶产业收入达800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70%以上。(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