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yamimi 发表于 2013-8-13 10:40:59

久负盛名,安化黑茶千年兴衰“坎坷路”(一)

东不管西不管茶馆,成也罢败也罢喝吧。几千年来,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代替茶在世人心中的地位,然而今天,泡上一壶清茶,小品一口大家一起来听楼主说说久负盛名却渐渐被遗忘的安化黑茶吧。“安化山里不作田,三个月茶阳春吃一年”是在安化一直流传的民间说法,说起黑茶,安化黑茶自然而然便浮现在了脑海里,作为历史悠久的“茶乡”安化茶量多质好,早已驰名中外,唐代末期,“渠江薄片”就以量多著称;至五代之时,安化茶在质量上的特色显露无疑,远销湖北江陵,襄阳等地,商品生产已具雏形。公元1073年建县以前已有产茶记载,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并且列在“以多为贵”的茶中。五代毛文锡《茶谱》也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当北宋“启疆(建县之初),茶犹力而求诸野……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崖谷间生植无几,唯茶甲诸州县。”北宋需要茶叶与西北各名族换购马匹,安化茶叶产量比其他州县多,所以建县只有十七年,既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宋朝廷就设“博易场”于县境,运入米盐布帛,交换以茶叶为主的土特产,即同治《安化县志》所称的“茶场”。宋孝宗淳熙年间,先后有黎虎将,赖文政为首的两支茶商军进入安化境内购茶,每队3000~4000人,荆湖南路抚使为了保护重点茶区,在安化资水之滨的龙塘设寨,派兵把守,控制茶叶水陆运输要道,可见当时安化茶区的重要性。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安化茶以是贡茶,规定安化每年贡芽茶22斤,已改变唐宋元代的饼茶为烘青。十五世纪后安化仿照四川乌茶制法,加以改进,制成黑茶,自此安化黑茶诞生。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朝廷正式规定安化黑茶为官茶,准许运往陕甘茶马司换马。明末清初之时,安化黑茶已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并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南等省内销,最高时每年4000吨,清雍正八年茶碑记载:“所赖以完国课、活家口者唯茶叶一项。”至此安化黑茶在古代茶业史上的发展可谓鼎盛。其中雪峰大叶可谓是黑茶制作中最为上等的选料之一,七星灶上松柴明火的技艺更是成就了黑茶的独到之处,提到此处楼主说说题外话吧,当今市场安化黑茶不少,但是对于新茶却很少有人涉足,一来新茶口感与老茶不同,不能被大家接受,二来黑茶制作方法参差不齐,品质大相径庭,说起黑茶与它结缘是来自朋友去茶厂送的一块黑砖茶,自此以后便非百年安化茶厂黑茶不饮,不光是因它历史悠久,更是源于它独特的技艺,其实对于松柴明火的古技楼主耳闻已久却从不曾真正品过那般锻造的黑茶,好在这次去黑茶园获悉新品“雪峰金典”即将问世,纯正雪峰大叶,松柴明火烘焙复兴传统工艺,一想到能够再尝这飘香千年的古茶楼主心里一时能以平复。不过此时也只能先望图止喝而已了。都说浮生若茶,翻看这安化黑茶一路走来的千年足迹当真如同人生,有悲有喜,有苦有甜,坐于案前伴着黑茶醇和的茶香,仿佛是看到了一场远古而来的老戏,越是深入便越是充满了崇敬之情,安化黑茶以最坚韧的步伐在历史的长河中跋涉而来,以最诚挚的姿态用最古朴的味道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悠远的品质,带着满口的回味无穷的茶香我打开了窗,烈日下只有颤抖的几片树叶证明了风曾经来过,在清雍时期几乎称霸茶业的安化黑茶会经历怎样的命运,面对其他茶类的兴盛黑茶又将经过怎样的一番洗礼,感兴趣的大家可以继续关注不才楼主的续帖。今日便先到这里吧,多谢各位前辈~有不当之处请多多赐教。

82587.com 发表于 2013-8-13 11:23:26

没看完~~~~~~ 先顶,好同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久负盛名,安化黑茶千年兴衰“坎坷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