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红瘦” 浙江红茶,“红”得起来吗?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6月27日讯:绿肥红瘦!用李清照名句形容浙江茶业格局,再恰当不过了——与绿茶称雄全国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浙江红茶影响力微乎其微。不少人甚至淡忘,浙江也有“九曲红梅”这般响亮的红茶品种。但情况正在发生新变化,就在这两年,做红茶,悄然成为诸多浙江茶企的新选择。在绿茶发展步入瓶颈期的当下,浙江红茶能乘势而上成为浙江茶产业的一支奇兵吗?今年茶叶市场上,“越红”、“九曲红梅”、“望府红茶”等一大批浙产红茶高调亮相,让长期“绿肥红瘦”的浙江茶产业多了一抹亮色。“浙江省红茶,几乎就是近两年的事情,几乎从零起步,到今年已经有450多家生产企业,全省每个产茶区都有了红茶。”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迪钧感叹道。
红茶产业快速兴起,对于绿茶大省浙江来说会有什么影响?而在“红茶热”的背后,质量参差不齐、标准缺失、可持续发展隐忧和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也开始暴露,如何让红茶起步得更好、更稳也是当下浙江红茶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浙江吹起红茶风
一度销声匿迹的浙产红茶最近突然又红火起来。前不久,一场普通的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引起了茶叶同行的关注。有200多位红茶企业负责人参加,50多家企业还带来自己最好的红茶产品展示。“想不到省内红茶发展这么快,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生产企业和品牌。”生产红茶多年的杭州灵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社长楼红盛说。
“浙产红茶又重现江湖,最先是传统红茶产区开始尝试推出。”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陆德彪介绍说,比如杭州市恢复的“九曲红梅”,绍兴县恢复的“越红”,庆元百山公司加工的“百山红”,龙泉推出的“龙泉红”、“金观音红”等,今年全省所有产茶县市基本上都有红茶生产企业。
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的初步统计,目前,红茶开发已经从几年前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今年春茶中,红茶产量1892吨,产值已经达到4.79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生产加工企业从去年的288家发展到目前的450多家。
此次浙产红茶回归还有别于过去。这次茶企推出的红茶大都是高档红茶,而且外观和口感与时下最为流行的“金骏眉”相似,价格也高达数千元一斤,品牌意识较强。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龚淑英表示,从检测结果来看,浙江省红茶品质也有很大提高。
“红茶突然兴起,主要受到全国红茶消费需求影响。”省茶叶产业协会负责人沈璇说,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被市场炒热之后,红茶又成为一个热门的品种,掀起一股红茶风,带动全国各地红茶蓬勃发展。今年红茶依然是茶市的宠儿,虽然红茶“涨”声不断,但市场整体需求量仍呈现上升趋势。
此外,受到国内消费低迷影响,浙江省一些高端绿茶今年遭遇市场倒春寒,也促使一些茶企丰富茶类品种,寻求增收的新途径。无论从茶产业整体还是从红茶加工企业来看,目前红茶已经成为全省茶类的重要补充,而且势头看好。
一哄而上有风险
作为绿茶大省的浙江,也曾是红茶主产区和出口大省。省茶叶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璇说,最高峰时,红茶产量达10500吨。但是由于当时红茶产品品质不高,产销量逐渐萎缩,逐渐被绿茶取代。
从今年春茶产销情况来看,今年全省春茶总产量7.45万吨、总产值101.1亿元,分别比上年减1.6%、增5.75%;其中名优茶产量4.36万吨、产值94.4亿元,同比增1.2%和4.7%。相对于整个茶产业,红茶产量、产值来说,还只是一个零头。
但许多茶企却都看好红茶前景。宁海县望府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和宣传,红茶已经成为茶产业发展当仁不让的“明星”,从全国来看,红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价格大涨,品牌数量激增。
受今年市场慢热、交易清淡及高档茶消费减少等因素影响,浙江省春茶销售一度出现价格下跌、成交量下降的不利开局。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茶叶企业积极应对,通过举办各类推介活动,拓展电子销售渠道,压缩高端“礼品茶”生产规模,增加中档茶产量,加强红茶、绿茶粉产品等开发,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全省茶叶销售呈现先抑后扬、逆势飘红的局面。
但在这次红茶“高调回归的热潮中”,一些产业发展趋势问题也马上被敏感的茶叶产业专家、企业家们提了出来。
“一些原本没有发展过红茶、缺少经验的地方也发展红茶了,少数企业甚至把精力和资金倾向了发展红茶。”省茶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刁学刚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这与整个产业导向不一致,可能会冲击原本好的绿茶产业,使优势产品竞争力下降。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此前就曾有地方因将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向红茶发展,忽略了原本具有品牌、技术、市场优势的绿茶产业,结果导致两个品种之间抢购茶青和市场,发展都受到影响。
此外,以现有市场判断标准来看,红茶与绿茶尽管都是采用茶叶制作而成,但是两者所采用的茶树品种有差异,浙江省现有的小叶种茶树更加适合制作绿茶,如果要发展品质好的红茶,中叶、大叶种茶树更适合。
对此,浙江省农业厅茶叶首席专家毛祖法认为,本月中旬,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茶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来自全省各地专家普遍认为,今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以绿茶为主,根据因地制宜、市场导向、资源利用、效益优先的原则稳步、适度发展红茶产业,避免一哄而上。
红茶如何红得久
从国内外红茶需求量来看,浙产红茶市场发展空间看好,不过浙产红茶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浙产红茶要红得久,从制作工艺、标准、品质和品牌等方面都需要全面跟上。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因此红茶的生产比绿茶复杂,工艺要求高。“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红茶不久,对优质红茶认识粗浅,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龚淑英说,目前浙产红茶生产品种单一,加工工艺缺乏创新,还处于模仿其他品牌为主,红茶品质特征不明显。
最近红茶品牌暴增,大多定位于高端,但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也差别很大。低则十几元一斤,高则几千元、上万元一斤,让消费者很难判断。但是,目前市场上能叫得出名的浙产红茶品牌不多,仅有为数不多几个高档品牌支撑,其他均以散装低档茶为主,没能形成高、中、低均匀分布的形态。
“从全省来看,合理的产业布局非常重要。”刁学刚认为,需要根据生态环境条件,确定适宜生产红茶的区域,引入一些适合浙江种植的优质红茶品种,形成优质、特色红茶产区。
龚淑英建议说,针对目前红茶发展初级阶段,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引导,加大科技投入,通过品种筛选、工艺创新等手段,在外形、香气、滋味等方面突出浙江红茶的特色。
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此轮红茶热,与“金骏眉”被热烈追捧有关。被追捧的红茶大多属于定位高端的工夫红茶,口感较国际市场上鲜浓标准,显清淡。“过去,人们偏爱红茶特有的焦糖香,如今人们则更多地追求花果香,这就需要茶企去研发、创新产品。随着红茶市场的不断扩大,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市场细分。适合清饮、调饮的红茶将越发成为人们品味生活的方式,如何将品茶这种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相结合,是茶企市场开拓时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位红茶业内人士指出。
目前红茶市场混战,重要原因是红茶行业尚无评判标准。因此,茶业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的红茶标准,以便及早规范市场,促进红茶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当然,这个评判标准不仅仅是书面的,还应当有实物作为评判依据。
延伸阅读:浙江红茶发展简史
浙江省红茶产制始于清同治年间,起初主要产区在温州,简称“温红”,诸暨、萧山等地亦有少量生产。新中国成立之后,浙江省红茶生产经历了发展、萎缩、恢复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8年)是浙江省红茶产销的发展阶段,主要靠出口拉动,红茶生产快速发展,红茶产量快速增长。红茶品种为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两类。建国之初,因港口被封锁,珠茶出口受阻,浙江省开始大规模改制红茶,全省红茶产制得到很大发展,制茶工艺和设备都有改进和提高,主要产品为工夫红茶,按“宁红工夫”进行加工,1955年定名为“越红工夫”。当时,主要销往前苏联和东欧,后来扩大到西方国家,由于国外茶叶市场不稳定,浙江省茶叶生产每年都在调整,红茶需求大的时候生产红茶,绿茶需求大的时候生产绿茶,特别是绿茶滞销时红茶生产很热。1950年,全省收购红毛茶1150吨,1951年增至4000多吨,1952年至1953年平阳和绍兴地区大部分陆续恢复绿茶生产,1955年红茶内外销畅销,绍兴、诸暨又改为生产红茶。1957年,分级红茶(后称红碎茶)开始加工, 当年红毛茶收购量达3006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红茶收购量大幅上升,1972年收购5500吨,1978年收购量高达10500吨。
第二阶段(1979-2006年)因遭遇国际红茶市场疲软,销路不畅,浙江省红茶经历了萎缩阶段。1979年,经省政府批准,将桐庐、浦江、诸暨三县红茶产区转产烘青,绍兴县部分地区转产平炒青。由于国际红茶市场经常波动,加上省内红茶多系小叶种鲜叶所制,红碎茶品质不高,出口量逐渐减少,1990年下降至1703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绿茶名优茶畅销于市,红茶逐渐销声匿迹。
第三阶段(2007-2012年)是浙江省红茶产销的恢复发展阶段。在“金骏眉”带动下,国内红茶消费兴起,红茶生产重新焕发活力,红茶产量逐年增加。浙江省不少茶叶产区开始尝试推出高档红茶,如杭州市恢复“九曲红梅”,庆元百山公司加工“百山红”,龙泉推出“龙泉红”、“金观音红”,绍兴市开发“会稽红”,绍兴县恢复“越红”等,全省所有产茶县市基本上都有企业在生产红茶。今年的红茶评比,全省有130余家企业送样参评,从一个侧面说明浙江省目前红茶生产积极性高涨,正处快速发展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不足。个别红茶产品卖价畸高,炒作迹象明显;大部分高档红茶的口感和时下流行的“金骏眉”红茶相似,加工技术以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自主品牌,竞争力不强;生产面广、点多,多数企业在试制产品,未形成规模商品等等。从全国来看,传统红茶大省如云南、福建、湖北、湖南等积极恢复、巩固红茶产业,新兴红茶产区加快创制步伐,产量增幅惊人,河南信阳红就是典型之一,2011年信阳红产量从2010年的510吨增加到6050吨,增加十多倍。2012年全国红茶产量达到13.24万吨,同比增长16.45%。
学习了,不错,讲的太有道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