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绿茶求解品牌突围
现有茶企普遍规模小,县级政府各自宣传当地品牌,叫法多样,无法与日照绿茶、崂山茶抗衡,所以“烟台绿茶”在外销方面一直较难开拓市场导报记者 杜海 宁佳彦 烟台报道
“今年春茶卖到了3000元到5000元一斤,实在是太贵了,就不招待你喝茶了。”2日,烟台市供销社茶业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贺晶,略带歉意地递给经济导报记者一杯白开水,“现在,海阳、莱阳等种茶区域的"明前茶"已开始大规模采摘。”
“在"烟台绿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茶农认识到绿茶巨大经济效益之际,烟台绿茶势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膨胀期。”烟台北方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德涛,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难掩兴奋。
3月底,烟台市茶叶协会领到了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烟台绿茶” 成为烟台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在给当地的茶农带来欣喜后,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面前:如何念好“烟台绿茶”的生意经?
种茶技术已成熟
“我们当初为了研究种茶的可行性,先成立了茶叶协会,之后开始建造基地,摸索试验。”烟台市茶叶协会秘书长张晓伟对导报记者介绍说。
大约10年前,烟台主要经济作物苹果出现了“卖果难”的问题,且不仅仅是销路受阻那么简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部分果树的树龄早过了盛果期,土地肥力也在下降,即使更换新果树,也难有当初那么理想的产量和销量。
“因此我们决定借机换一批经济作物,而茶叶是商品率最高的经济作物,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张晓伟说。
但烟台的纬度较高,茶叶种植能成功吗?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现在最重要的是茶园选址,要是在丘陵的背风地带,越冬问题不大;如果是其他地方,则需要加盖大棚保证越冬。”在烟台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兴泽告诉导报记者。
据了解,烟台茶区整体处于北纬37°-38°,气候凉爽干燥,光照较强,霜期也较南方长,昼夜温差大,是中国最北的茶区。烟台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充分的时间积累养分。从植物生理学角度来看,表现为绿茶叶片肥厚,内含营养物质,尤其氨基酸、叶绿素远高于南方茶,整体具有高山茶的品质风格。不过由于叶质肥厚,加工好的烟台绿茶外形不如南方茶秀气。
张兴泽介绍说,2002年烟台种植茶树获得成功,2004年开始推广,经过9年发展,至今共有6000多亩。目前烟台茶种植区分布在海阳、莱阳、蓬莱、牟平、莱州等地。其中以海阳的种植面积最大,占到80%左右。
“我们的种茶技术在北方是最先进的,尤其是茶树越冬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在崂山、日照都有人专门来我们这里学习。烟台是丘陵地带,有些地方的气候和南方茶园比较相似,不过因为南方比较温暖湿润,采用的是播种方法,而这里主要用扦插技术。”张兴泽说。
虽然烟台绿茶起步晚,但通过借鉴和开发先进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我们前5年投入了上千万元,现在牟平区的昆嵛山、海阳市的招虎山基地已颇具规模。种植茶叶前3年是没有收益的,但是一旦开始赚钱,就会比苹果等经济作物的回报高许多,一亩收益可高出5000元到1万元左右。”张晓伟说。
产业规模掣肘
事实上,以国内“种植纬度最高、氨基酸含量最丰富”而享誉的“烟台绿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成功,成为整合烟台绿茶品牌的突破口,也为烟台茶企发展提供了契机。论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烟台乃至山东都属于“小茶区”,但茶叶是商品率很高的农产品,内在品质的高低造成的差价很大。
导报记者调查中获悉,目前的“烟台绿茶”无论是种植还是加工方面,都已经有非常完善的技术,但是“烟台绿茶”品牌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种植规模一直比较难扩大,所以虽然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北方茶树栽培操作规程,但仍难规模化发展。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投入高。据悉,为提高春茶产量和经济效益,冬天茶树需大棚覆盖,塑料大棚的一次性投入相对较高,比如一个450平方米左右的标准化大棚,建设成本近5万元。如果6000亩茶园全部安装,大概需近9000个大棚,仅此一项投入就在4亿元以上。即使是按照简易大棚(成本1万元左右)的建设标准计算,总成本也高达近9000万元。
“此外,即便全市6000亩茶园全部达产,年产干茶量也仅有300吨,这与烟台每年消耗的2000吨茶叶相差甚远。”王德涛说。
产量少、价格高,成为制约销量的主要因素。“现在,我们预计能有30吨到50吨左右的产量,加上越冬成本,所以价格相对高,” 张晓伟说,“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更适合喝北方茶,我们的主要销售目标就是山东以北的北方地区。”
王德涛告诉导报记者,从产量和利润的总体比例关系来看,春茶占产量的30%,而利润占70%,夏茶是50%的产量创造10%的利润,秋茶则是20%的产量占大约20%的利润。“等到夏茶销售的时候,就可以保持茶园的收支平衡了。”
当地人士还透露,他们寻觅到了几株种植于上世纪60年代、生长在昆嵛山丛林中的老茶树,准备采摘后开展技术攻关,重新选育本土茶叶品种,以期开发自主品种,跨过越冬障碍,降低投入成本。
破解外销乏力
由于“烟台绿茶”的知名度还不高,这让王德涛有点着急。“现在基本都是老客户预订或者作为礼品茶送到外地。由于起步晚,产业规模小,市场不成熟,现在茶企大多采取自产自销的产销模式。”他说。
对于外销乏力的原因,王德涛说,除了种植规模扩大缓慢导致产量增长缓慢外,最主要原因就是“烟台绿茶” 品牌一直没有被更多消费者所认可。据悉,目前烟台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茶场超过10家,分布在牟平、海阳、莱阳、招远等9个县市区,目前已注册了近20个商标,有4家企业还获得了质检部门的QS认证。但这些茶企普遍规模小,县级政府各自宣传当地品牌,“海阳绿茶”、“莱阳绿茶”、“牟平绿茶”等叫法多样,无法与日照绿茶、崂山茶抗衡,所以“烟台绿茶”在外销方面一直较难开拓市场。
鲁东大学亚太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兆武博士建议说,着手竖起“烟台绿茶”品牌大旗,应学会两步走:一是扣紧“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丰富” 的特点走高端销售,二是统一价、质,拓展新的销售渠道,迈步中、低端市场,广辟销路。“如何用好"烟台绿茶"这个品牌,需要认真谋划、提早构思。”
为推动“烟台绿茶”的销售,张晓伟透露,目前已通过烟台市供销社的渠道在北京和哈尔滨设立专卖店,威海等地也有人主动加盟。更有效的营运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贺晶告诉导报记者,“我们准备把这个商标给各大茶农和茶叶企业免费使用,但首先要去实地调查产量,防止出现南方茶冒充烟台茶的情况出现。在这之后,我们会按照批量提供防伪标识。”
她坦言,未来的品牌塑造将是一个较长的整合过程。“毕竟现在牟平绿茶、莱阳绿茶的品牌已宣传了很久,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些绿茶品牌都划归在"烟台绿茶"之下,但对外推广的时候还应统一使用"烟台绿茶"的名称。”
参照“日照绿茶”、“崂山茶”的发展之路,两大经验值得借鉴:一是起步早,二是日照、青岛都把茶叶作为农业的首要产业来扶持,当地政府在资金、政策、技术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烟台市政府也出台了两个文件,提出了下一步烟台绿茶的发展方向,但还需等待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张晓伟说,力争把烟台绿茶打造成继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烟台葡萄酒之后的城市新名片,但需走政府扶持、协会引导、企业自强、品牌引领的市场化之路。据悉,烟台北方茶叶推广中心正在筹建之中,准备专门研究烟台绿茶的推广。
随着产业发展,茶叶人才匮乏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烟台绿茶的另一个发展瓶颈。当前,烟台茶树种植、越冬等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标准,制茶技术也是沿用浙江、安徽及日照等地的工艺,甚至高档茶的炒制师傅也多从浙江一带聘请,销售、管理、茶楼服务类行业更是无从谈起,严重阻碍了烟台茶业的发展。“这些,在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探求解决之道。”张晓伟表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