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乐烧茶碗”探秘(图)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月10日讯:日本陶艺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是与茶文化的渗透,或者说是与茶道精神的衍生力息息相关。作为陶者,有过一段日本的学陶修行经历,而对茶道却知之甚少。然而,陶艺与茶的渊源关系,使我也接触了一些有关茶陶的记事。因为是陶者,或许我的介绍,会带给大家从玩陶的角度观赏茶陶的别样的乐趣。
日本的茶碗种类、品目可谓是花样繁多、林林总总,而日本茶道界,传有“一乐、二荻、三唐津”的说法,根据这样的一个线索来认识日本的茶陶艺术,或许是最便捷而又有序的。
这里我们只讲“乐烧”。所谓“乐烧”在日本茶人的常识当中,指的是距今约400年前的日本桃山时代(1575-1603)出现的划时代茶圣——千利休(1522-1591)指导下的乐烧初代创始人——长次郎(?-1589)所创制的,仅用于茶道的一种茶陶。在当时这种茶碗又被称作“今烧茶碗”、“宗易形之茶碗”及“聚乐烧茶碗”。
这种低温陶茶碗无论是视觉上还是触觉上都有柔和、从容之感,且保温性好,是抹茶最佳的容器,不仅如此,它不求造作的手捏成型的朴素感以及因易碎而带来的不可知性或者说无定性,也是与千利休所创“侘茶”理念极其暗合的特征。
乐烧茶碗的型制特征
在手拉坯盛行的桃山时代,乐茶碗是唯一只采用“捏制成型”的茶碗。圆柔的腰部及胴体曲线,以及微微内敛的口型是乐茶碗的典型特征,它与手拉坯成型茶碗所具有的节奏性的形态截然不同,具有所谓“捏制成型”独有的韵味,每一个细节都是做陶者心性的体现,是一种可以以手传至内心而得到充实、包容之感,从而达到人物合一,无物无我境界的型制。
每一种文化现象,在被认同之后必定会渐渐成为一种定式,乐茶碗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将长次郎创制的初期乐茶碗大体分为四个群组来介绍:
1.“大黑”、“无一物”和“一文字”
腰部微圆,胴部缓缓张开,口沿内敛,几乎不见有造型上的刻意的变化,单纯到几乎是对称形,端然处之。
2.“俊宽”
口径微微扩大,胴部略见变化,口沿的内收更加被有意识地强调,对称性也有明显的排除,腰部的下沉是其典型之处,略微与濑户的黑茶碗有着一线共通之处。
3. “面影”
与“俊宽”相比,腰部更加低沉,胴部的变化也较为丰富,口部被拉起,使造型接近筒状。
4. “不是”、“圣”
这一类型更注重了胴部的动感变化,并且向内紧收,使腰部的形象更加凸显,底座同时被放大而变得沉实有力,口沿更加内收并有起伏变化之节奏感。
乐烧茶碗的胎质特征
“触觉之美”是日本美学概念的重要一环,茶陶理念同样也追求触觉而引发的意念,乐茶碗的胎质特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点,与一般意义上的陶艺不同,乐茶碗采用不会烧紧的软性酥松陶土(亦可称为软陶),因此,乐茶碗具有吸水性和保温性,尤其是当“赤乐”茶碗吸收水分后,它的红色会变得更加沉着,带给人一种安详宜心的美的享受。软性酥松的胎质
很好地起到保温作用,手捧茶碗时不会觉得高温的不适。在点茶前如将茶碗预热,一碗有数人传饮的浓茶,直至最后一位时都会保持适合的温度。而这一点对于日本茶道法则是非常重要的。
乐烧茶碗的颜色特征
“赤乐”和“黑乐”是乐茶碗的基本特色。
所谓“乐烧”,最初是得法于中国的三彩技术,在乐烧茶碗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用白釉和绿釉来装饰的作品,然而,“赤乐”“黑乐”却一直是乐茶碗的主流,日本天正十四年(1586年)举行的茶会上所出现的“宗易形之茶碗”,据推测就是所谓“黑乐”的一种,被称作“大黑”的茶碗。根据千利休的茶道哲学,黑色既是众色之始、亦是众色之终,黑色的茶碗不仅能将绿茶的色泽完美地呈现,更为重要的是“黑色”是各种意识的相对性的彻底否定、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它是对超越相对性的世界、达到完整统一性的思考的象征。
黑色所承载的否定性和统一性正是千利休茶道哲学的立足点。在长次郎的黑乐茶碗中所看到的黑色中掺杂着带泥味的茶色,那是一种甚至都不能被称为黑色的黑,但是正是那种没有任何可炫耀的黑色,有着一种如同要把自己都吞噬的向心力,那种暗哑的黑甚至将自己的色相都否定了一般放下一切念想,暗示着超越相对世界将万物合一后的安宁。
“赤乐”茶碗是“红色的茶碗”,但它绝不是日本传统的鲜亮的红色或者是所谓的“丹色”,更不是望族所爱用的“赤色”,那甚至是一种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赭红,是陶泥本身所具有的粗浅的脆生生的色彩,而这正是对“色”的世俗情感、欲念的放弃,更是对所谓高贵的丹色、赤色所象征的权威性的拒绝,这些要素无不契合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内涵,因此作为千利休的茶道的代言人,无论时风如何激变,“赤乐”、“黑乐”,依然是经典。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无语 好贴坏贴,一眼就看出去 培训师加油站http://bbs.52ttxx.com,升官发财 不错,支持下 鉴定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