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西湖龙井“绿变红”背后的隐忧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12月20日讯:在这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用西湖龙井的原叶来加工红茶,是西湖区一带茶农本来就有的生活习惯,除了本来就用春茶制作的“九曲红梅”,人们采用的多是过了春季头茶时节、叶片相对较老的原料,用来做红茶倒是正好。“卖不上价的龙井原料做红茶,严格上讲不能算是创新;至于西湖龙井明前茶,又有什么必要做成红茶呢?”一位网友尖锐地发问。应该看到,其实近几年像“钱塘梅红”这样的新款红茶面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从闻名遐迩的“信阳红”开始,神州大地便刮起了一阵旷日持久的“绿变红”风暴。各种产地、各种茶类尤其是在中国有着相当基础的绿茶,纷纷被卷入其中,一夜之间开始发“红”。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中国茶叶的产能过剩,大量增加的茶园和大幅提高的产量迫使茶叶要寻求出路、茶农想增产增收,这种极其强烈的心情导致了“绿变红”之风迅速蔓延。但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现代化的成熟型产业里,任何新产品在推出前都应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不是凭直觉办事,不是拿别人的经验来照亮自己。毕竟存在产品基础不一样、市场结构不一样、品牌认知不一样等原因。
其次,是我们对国内外红茶的消费趋势看得过于乐观了。很多人都曾拿这样一份数据来激励自己:红茶是目前世界上生产和消费量最多的一种茶类,约占世界茶叶总销量的70%以上,年贸易量超过100万吨。那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数字里,来自中国的红茶比例占了多少?我们有世界第一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但我们的产品价格却经常只有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家产品的一半,制约我们产品竞争力的瓶颈在哪里?再说国内市场,并不存在红茶一边倒的局面,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追求喝茶的便利性和功能性,我们真正应该满足的是现代人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要,而非通过跟风来制造所谓的卖点。
最后,是产业水平和人才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我们的产品开发意识和营销水平都极落后。已经到了21世纪,我们的中国茶业却还维持着一种低层次的粗放面貌,除了做茶卖茶,出身草根的茶农们想不出还有其他办法能推进这个产业的效益。而就在前不久杭州举行的一次大型综合利用成果展上,一家来自浙江诸暨的绿茶深加工企业以自己开发的茶袜、茶丝巾、茶手工面、茶年糕等茶叶纺织品和新型茶食品,一举收获由两家企业抛出的5000万元订单。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茶叶的衍伸利用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茶产业的创新,除了多添加几个茶叶品种外,还应包括加工工艺的创新、饮用方式的创新和开发方向的创新等方面。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产学研各方面的渠道还未完全打通,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结果造成了产业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的落后。
中国茶的问题是农业问题,而中国农业承载的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文写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就告诉我们,中国茶叶的出路在于集约化、现代化、科技化和多元化。对此,浙江省农业厅的一位领导也表示:“做什么茶、怎么做茶,那是企业的市场行为,结果由市场说了算,要注意的一点是必须考虑好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作为管理部门,我们殷切希望让茶业增效,让茶农增收,让茶叶托起整个未来的希望。”
相关链接:“九曲红梅”的曲折命运
正像它的名字一样,“九曲红梅”的命运曲折婉转。曾经屡获大奖,风光无限,又时乖命蹇,命运急转。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使当地茶农为保命而流落他乡。曾经风华绝代的九曲红梅自此陷入低潮,茶价暴跌、市场萎缩,茶园成片荒芜。世事无常打乱了九曲红梅的命运,使得它在解放后尽管恢复了生产,但是价格却再也没上去,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九曲红梅的干茶价格还只有几块钱一斤,这对急于摆脱穷困命运的周浦乡茶农来说,真是忧心如焚!就在那时候,绿茶西湖龙井却在国内外名声鹊起、价格飙升,许多以种西湖龙井为生的茶农都富起来了。于是周浦乡人在复杂的心情中实施了“以红改绿”的结构调整政策,九曲红梅自此茶园和产量锐减,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都逐渐减弱,几乎到了湮没的边缘。 (原题《透视“绿变红”飓风后的隐忧》)
我想要`~ (*^__^*) 嘻嘻…… 风物长宜放眼量 晕死也不多加点分 自己知道了 是楼主原创吗 很有吸引力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