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改行是中国放任型农业的恶果
昨天接到福建漳平市象湖乡一个茶农的来电,来电的目的是咨询笔者一下今年秋茶市场可好?据这位邓姓茶农介绍,他所在的自然村与安溪交接,全村有近30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几亩种植着铁观音的茶山,每年所产的茶叶都由安溪人进山收购,但近年来茶叶价格持续走低,今年他家的50几亩茶山春夏两季茶叶都已经放弃采摘了,如果秋茶市场再没起色他将在年底把茶山改种毛竹。无独有偶,上月安溪一茶农也电话咨询笔者,问的是茶叶市场何时会有价格回涨的机会,这个肖姓茶农放弃茶山到厦门市郊种菜已有三年时间,据说种菜要比种茶更赚钱。而去年颇受关注的云南茶农把茶山改种咖啡现象,其实质也和如今福建茶农改行是同样的原因——茶叶产区的收购价格不高,茶农难以盈利。各地出现茶农改行的现象,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笔者在农村长大,见过无数次农民的农产品淘汰,当然每次的农产品淘汰都意味农民要面对不小的经济损失。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闽北农村,种植柑桔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号召,柑桔价格的高高在上也刺激着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三年后,大量的柑桔上市,柑桔丰收了,但果农却发愁了,柑桔的销售市场在哪里?不仅闽北柑桔丰收,闽南也有柑桔丰收的“喜讯”,临近的浙江和江西也一样到处是丰收的柑桔,市场很快就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后来闽北的果农要倒贴钱请人把柑桔树上的果实无偿采摘去,一图来年再挂果,但到了来年,柑桔市场依旧供过于求,果农最后不得不把果树给砍下!这样的农产品产业从快速发展到快速消亡,都在长期不停地更换着品种,农民在尝到甜头时,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要吞下辛勤劳动的苦果。
中国农民不知道自己该在土地上种点什么?地方政府官员们总是跟风外地市场做决策,一任领导指导农民种一种别处农民赚到钱的作物,或者农民自身看到身边或远处的农民种植什么发财了,也就毫不犹豫地跟风而上。曾经在南方也大力推广过种植苹果,结果苹果树长得高大而就不长苹果,或者虽然长了几个苹果,但口感却是酸的,南方种苹果失败后,还有人研究出“适合南方种植的苹果”品种。去年也出现一条茶叶行业的新闻,讲的是北方一个历史上不产茶的身份,居然种植茶叶获得成功,使该省农业“填补了一项空白”。这些在中国地方政府的红头文件里可以被称之为“创新”的举措,对农民、对农业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那是背离科学的农业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决策。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种植就处于极度“自由”状态,政府在农民该种点什么的问题上,虽然有号召性甚至强制性的行政举措,但从全国农业大局来看,政府也是放任农民种植的。时至今日,中国的农业是否还是继续这种“自由”与“放任”的方式,让农民面对黄土自生自灭?农民的种植业能否改变命运?中国土地上的农作物能否少些劳民伤财?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决定着国家富强与否的大事。
中国幅员辽阔,是不是客观上就难以实现农民种植的科学性?或说农民的种地命运是无法改变的?答案当然不是这样。因为我们农村种植业的伤农现状是,因为我们没有科学的区域农业规划,没有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农业规划,没有根据气候、土壤、品种等客观因素规划发展种植业,这就是我们农业落后的一大致命因素。法国葡萄酒享誉世界,法国对葡萄种植就有着严格的强制性规范,什么土地种什么品种不是农民可以随意选择的,而是依据科学规划来种植的。美国的农业实行区域农业规划,全国的可种植土地都根据土壤和气候进行划分,在什么地方适合中什么植物就种什么植物,这样的区域划定后农民是不可以乱种经济作物的,否则即为违法。
从近年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来看,中国茶叶已经较长时间里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在一些农民放弃茶山的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极力推广茶叶种植,而且这仅仅是农产品中的一个品种,类似茶叶这样命运的农产品还有很多。在没有全国一盘棋的大规划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决策就显得难以实现可行性。为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我们是否该行动起来了? (作者:许孙鑫)
好帖子,要顶! 我帮你 喝喝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回复一下 写得好啊 估计有马甲 看看.. 家财万贯还得回很多贴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