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多么美好!她象征粉生命的茁壮和情力的旺盛。春天.多么美好的季节!冰雪消融.大地苏醒,百花吐艳.万物争荣。云南高原,渴望已久的茶叶春天来到了。世界茶叶的栽培利用发祥于中国,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中心。挺拔高大的野生茶树,昂立于云南省巴达密林之中,古老苍劲的南孺茶王.阅历了56 代人间沧桑。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所产之普洱茶,唐时行销西北,清代中叶,达鼎盛时期,“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每年.思、普、车里、下关一带,商旅云集,络绎于途,驮马五万,奔走四方。上起皇廷朝官,中到骚人阔少,下至黎民百姓,西北、内地,南亚诸国,无不追求普洱佳饮,普洱茶名重天下,声誉远播。小小六大茶山,年产茶达八万担。当时,竟成了云南经济的依靠。1938 年,佛海顺宁二地,试制红茶。自号滇红,展销伦教,因品质特异,独树一帜,从此,遂以国际名产活跃于世界市场。
数古论今,现在,茶叶栽培利用已传追五洲,茶树的子孙已满布全球。世界茶市始有饱和之虑,国内茶叶已有滞梢之虞,唯我云南普洱、滇红,得天独厚,气长功力,声祥长存,经久不衰,产不足销,供不应求。古往今来,普洱茶被誉为养生妙品,治病良方。人们得之以为幸,食之而为寿。推崇备至,号称原子时代饮料。滇红色、香、味俱美,浓、强、鲜均佳。在出口中只能作为配方佐料,无患市场之不容。何以我演红、件洱声誉如此美好呢?盖因我云南大叶茶品种优异,又得天时地利之美,为我国任何茶区所不及。自然优势,品种优势,市场优势,的确为我所独具。
新中国建立以后,云南省茶叶得到了恢复发展,三中全会以后,打破了长期徘徊局面,1982 年突破了40 万担,但综观全貌,仍属步胜维艰,邀超不前,速度十分缓慢。单产低下,总产盆少,产不足销。1975 年全国茶叶会议以采.浙江省增产了130 万担茶叶.总产皿由70 多万担增加到现在的200 多万担,近年来的年增产量约相当于云南省总产旦。何以云南省茶叶生产的差距如此巨大呢?究其原因:一是云南省地处西南边睡,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技术人才奇缺,种茶不得其法,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效;二是云南省为多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很低.至今,有些地区尚未摆脱刀耕火种和游耕生产方式.制约了茶叶这种商品生产的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吃大锅饭,限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农民终年劳动,不得沮饱。吃大锅饭,农民没有支配劳力的自主权,大盆的劳力消耗于混工分、磨时间之中,生产力受到了严重束缚。体质本来虚弱的茶叶生产,况又遭“四人帮”的严寒冰擂!32m 的茶树,在巴达山愁眉紧锁,它企望春天来到它的故土;800 年高龄的南福茶王柱着龙头拐杖,呼喊春天的来到,他要返老还童,恢复青春;古六大茶山希望春风化雨,好让它们的后代繁荣在山山岭岭,绵延长存;党政领导,为山区人民的治穷致富谋划方略,费尽思忖;几十种兄弟民族,要求事实上的平等,千百万农民群众,衣、医、住、行,子女就学,等待着经济的翻身;茶叶操业人员,想当初,风华正茂,脚踏草鞋,步行千里,来到边远山区,开发祖国富源,如今已年过半百,银丝上鬓,早就康拳擦掌,急不可耐,一整个高原,无不在引领而望茶叶的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征着一代曲折坎坷历史的结束,十二大战略目标的制定,标志着四化建设的大地回春。
燕子绕梁低迥,捎来春天的信息。攀枝花树树吐火,闪姗出南国的春景。1983 年10 月5 日,省长普朝柱同志来到劫海,视察了茶叶研究所,与科技人员谈叙家常,研讨茶叶生产,10 月6 日,亲临云南茶园丰产栽培和恢复发展初制所会议,看望全体代表,以发展茶叶积极分子身份,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以丰富生动的农村调查材料和对茶叶生产的透彻了解,深刻地分析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出了云南茶叶积极发展的方针。
朝柱同志指出,茶叶大发展,不是以人们的主观臆想决定的,而是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他指出,1 981 年底,全省99 . 2 %的农村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贵任制,即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把农田包干到农户去经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大吃供应变为大卖余粮,从而改变了一千多万人口的山区农民终年劳动不得沮饱的局面;大包干以后,农民有支配劳力的自主权,责任田三、四个月紧紧张张干完之后,七、八个月松闲了。
千万农民肚子不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是云南经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大足劳力剩余,是云南经济开发的雄厚基础。今年5 月,全省县书记会议以来,八万多人的工作队下到农村,经3 个多月的艰苦扎实工作,三山一地政策已经落实,全省翻以)万亩荒山和近期返耕还林,坡地1 (拟)万亩,每人六亩,都已划到了户.要求兰五年内种上经济林,用材林,谁种谁收.长期不变,有继承权,颁发了使用证,农民深信不疑,要真的大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