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滇说茶1001夜之18 易武正山
今天晚上,我们进入到另一个环节,易武茶。易武茶,是一个统称,也许应该说是一个流派了,如果说布朗,走的是刚猛的流派,易武走的就是阴柔路线了。甚至,我们回顾普洱茶的历史,会发现普洱,本来就是一个从粗犷到阴柔到粗犷再到目前百花齐放的历程。
是的,普洱茶的历史上,是粗茶的,是边销茶,因为云南本身就是边疆,在历史上属于西南蛮夷之地,少数民族众多,所以,从饮茶习惯上,本身并没有太多讲究,包括运到西藏的边销茶,也是粗枝大叶。到了清朝,这个茶成了所谓的贡茶,开始变得阴柔起来,那么,今天晚上,我们的主要话题,就是到底给皇家进贡的是什么茶?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想不通,历史上,从云南运到北京,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难道普洱茶的陈化有那么迅速?可以从晒青绿茶变化为老生茶?
我们回顾很多说法,有风吹雨淋,快速发酵的说法;有在马背上驮着,马汗发酵,普洱快速陈化说。为了这些说法,我也考证了很多,基本上否决了普洱茶在3-6个月运到北京就变成了近似于熟茶的口感这些说法。
回到源头,进贡给皇帝的茶,实际上是以易武、倚邦、蛮砖、攸乐这些古六大茶山的茶,而且以芽尖茶为主。也就是大滇认为,进贡的茶并非是现在的普洱紧压茶,而是晒青绿茶,以芽尖为主的晒青绿茶。很多人会以普洱茶入贡作为值得炫耀的历史,事实上,同期上贡的茶有数十种之多,包括各地名茶,也就是说,凡是各地有名的茶,都得把最好的进贡给皇帝。普洱作为地方名茶进入皇宫,不会显示出超然的地位。记得大滇曾经说过,如果把老曼娥
老班章之类献给皇帝,估计得灭九族。红楼梦里也曾经说过,贾宝玉喝普洱的故事,当时,并无熟茶,显然喝的是所谓女儿茶,贡茶,芽尖茶,易武系,攸乐,倚邦的茶是主流,尤其是倚邦曼松的所谓贡茶,因为其香,更得宫廷喜爱,同样,困鹿山皇家茶园的茶,也是以柔和为主。
所以,我们定义了,在清代的普洱茶,包括各种老的号级茶,实质上是以易武地区的茶为主流的普洱茶,这样的传承,直到1949年后停止。
我个人看法,在解放后,大约10年的时间内,整个手工制作普洱的工艺就已经停止了。也就是所谓传统手工,石磨压制的茶,消失了。这个消失,并不是突然的。自1940年,福海茶厂的建立,几个海归,引入机器制茶以来,追求产量就是时髦的话题,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追求的是粮食,吃饱肚子成了首要的,手工业成了公有化的目标。这个过程,直到1990年后才发生了改变。
我很好奇,对普洱茶的现状,因为在1990年前,绝对没有什么私有茶庄的,茶厂都是国营,省公司下属的茶厂大家都很熟悉,1-4号,接下来就是一些县级茶厂了,包括澜沧古茶、勐库戎氏这一类,都是县级茶厂,规模极小,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普秀
算是四个大厂了。在易武,1995年前,连一个手工制茶的茶庄都没有,所谓传承百年的老号,一个也没有存在。
这充分说明了,现代易武茶的历史,最多就是16年,甚至,易武人学做茶的历史,就不会超过16年了,而易武作为开始手工做茶的发源地,其他地区手工做茶,石磨压制,就更晚了。这样,我们对易武茶的认知就有了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易武茶作为普洱茶,是有比较深的历史渊源的,号级茶,印级茶的存在,证明了易武茶的越陈越香,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现代易武茶,历史并不长。最长不过16年,所以,迄今为止,易武茶没有出现一家独大,具有统治性优势的企业,是易武的作坊生产方式决定的。
好人一生平安 这个贴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