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默认红色 灰蓝 淡绿 青色 咖啡色 蓝色 黄色 紫色 淡黄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历史现状与传承保护

茶叶的种类 发表于 2012-5-24 14:49:19 | 显示全部
  西湖龙井资讯平台5月24日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它具体来说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包括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能、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等。从国家和省市正积极进行申报非物质文化项目来说,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人们的重视。
    福鼎是一个地处闽浙边界、具有历史沿革久远、海西东北翼滨海旅游工业城市,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特征和价值的是福鼎人民长期为生活生存而奋斗创制的传统工艺,显得弥足珍贵。作为创制白茶中心工序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具有自然、科学、优质的特点,且传承久远,又处于革新创制的过程,独具科学艺术魅力。
    福鼎白茶白茶制作技艺发端于福鼎太姥山,主要分布在国家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山脉周围的点头、磻溪、白琳、管阳、叠石、贯岭、前岐、佳阳、店下、秦屿和硖门等17个乡镇,各个乡镇的企业、民间的手工作坊,都留存有白茶制作的独特技术。但长期以来人们只看到白茶的优秀,对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整个过程的文化性资源认识不足,缺乏形成文化品牌的意识。难怪有学者说,没有文化的茶叶,还不如树叶。没有发现到的文化内涵,并不等于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有形的物质媒介基础上,挖掘其内在深层的东西,包括它的历史渊源关系,调查其存在的状态,挖掘人们意识形态还未触及到但已根本性存在的现象,确认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发扬使之得到静态的保护。本文以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为论说点,根据上述的观点,作一表述如下:
    一、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的实际状况
    民间保存有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记录了先民创造生活的轨迹,人们可通过这种无形的活态方式,了解当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脉络。提示重要的历史状况和纵向的历史背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探讨的至为关键环节。我们认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白茶史息息相关,拥有独特的制作方法,也经历了从民间走向都市,从作坊走向工厂,从传说走向科学的路程。关于白茶制作的历史可以上溯于神农尝百草时期,上古时代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这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福鼎利用茶叶已四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就是茶叶加工的开端。根据温麻县(闽东相关县市的古称之一,福鼎隶属于温麻)治址出土的茶具和有关史料说明,在东晋时期,闽东就有产茶、饮茶的历史。至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有学者指出即是福鼎的太姥山。可见唐代长溪县(福鼎隶属于长溪)已有“白茶”品种。自宋以降,从民间至宫庭,均有白茶的记载。白茶名称也出现在宋代《东溪试茶录》:“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民间以为茶瑞。”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当时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约在咸丰六年(1857),福鼎选育出大白茶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白毫银针,白茶制造历史在福鼎掀开第一页。后来又制作白牡丹、贡眉、寿眉和新工艺白茶,大大丰富了白茶制作技艺的理论与实践。
    福鼎白茶传承古老干燥制法,据民间传说和福鼎乡土文献记载,福鼎白琳翠郊吴氏是制作白茶的一派。白琳翠郊吴氏系春秋时期吴国夫差的后裔,在清乾隆年间经营白茶而发迹,至今留存清代的规格宏大的吴氏古民居和相关的制茶工具。另据当代的茶业界泰斗人物张天福教授调查考证,点头柏柳又有一派。在清代(约1857年),福鼎点头柏柳陈焕、张吓钦等人发现“绿雪芽”茶树后,并移植家中繁殖。光绪三年(1875),有黄岗周开陈也移植、培育了白茶树。目前为止,吴、陈、张、周等第一代传承人因年代久远,难以理出他们的传承脉络,其传承情况有待于进一步调查考究。点头柏柳白茶传承还有一派是梅山派,梅山发衍始于梅氏。梅氏始祖可能由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管辖下的大漈乡迁徙而来,有待查证。但据现在的《梅氏宗谱》分谱的记载,传到第33世代有梅伯珍者,以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起家,梅伯珍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大名为伯珍,生于光绪乙亥年(1875),卒于民国丁亥年(1947),为梅氏奕裘公第五子。据梅氏后人梅秀菁《筱溪公传略》载,伯珍青年时以茶业为生计,信用于茶界,民国二十八年被推荐为福鼎茶业新设示范厂总经理兼副厂长,民国二十九年为福建省茶业十厂联合采办经理。随后几十年他辗转于南洋新加坡等地行茶商,声闻海内外。梅伯珍晚年回到柏柳整理了自己经营白茶的手稿,现存《筱溪陈情书》一稿,最详实可靠,为伯珍亲笔写于“总清簿”上。文中叙述:“时余负有微债,仅分小店屋榴半,茶园数坪,余无别业……幸蒙岳父陈君奉来白毛茶(即白茶,福鼎方言)苗数十株,嘱咐我开山栽种,几年分支同插,不数年间,可收获六七十元。”到他六十六岁时,时任福建省建设厅厅长壮晚芳题写“苑宛耆英”牌匾赠送梅伯珍,至今保存他的曾孙梅宗亮家里。现根据梅氏谱系,结合白茶传承的实际情况,把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就梅氏一派可梳理如下:梅伯珍是第一代传承人,第二代是梅伯珍的四个孩子,分别是梅毓芳、梅毓厚、梅毓淮、梅毓银,但家谱没有明显记载他们的制茶经历。第三代为第二代“毓”字辈繁衍,为“相”字辈,人员众多,有的子承父业,在柏柳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较有成就的有生于民国十七年的梅相菁等人。第四代人数也是众多,现在主要是梅传彬、梅传勇、梅传浩、梅传志、梅先春等人。
    二、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品质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质特征直接决定其价值高低,一个无形的文化遗产形成品质是由其众多的相关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既单独形成,又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我们认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第一个特征是其采用独特的茶树良种。太姥山的绿雪芽茶树是福鼎白茶的母株,它生长于山中岩壑幽谷,浸濡于氤氲云雾,汲天地之精华,成一己之独秀,铸就福鼎白茶优秀品质。现福鼎白茶制作原料品种主要采用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其共同特点是叶色黄绿具光泽,嫩芽精尚肥壮,叶厚而质地柔软,茸毛多而长。福鼎白茶以上述三种良种制作,制品毫显、色白、口感鲜醇,爽快,毫香显露,伴有花香,汤色黄亮,滋味醇厚回甘。其次是它传承悠远的古老工艺,上古先民最早采用制茶法与一般制草药方法相同,运用晒干或自然晾干,把鲜嫩的茶叶保存下来,这其实是现在的“萎凋”技术。福鼎白茶生长的摇篮在太姥山区域,民间口头相传或相关乡土文献记载,尧时,太姥娘娘在太姥山鸿雪洞找到白茶树,采摘焙烘,用白茶以治麻疹。这种“焙烘”的制法,与上古先民制草药一脉相承。明代田艺衡《煮茶小品》对白茶制作工艺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可见茶叶以晒干是最为上乘的制作工艺手法之一,且由来已久,它可保留着茶芽天然纯真的风味,体现远古茶艺的风采。还有福鼎白茶现代制作技术向科学、自然、优质发展,白毫银针取肥壮单芽为主要原料,白牡丹取一芽一叶或二叶,贡眉(寿眉)取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主要程序以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两种形式为主,并进行了拣剔、烘焙等工序,体现了技艺高超的制作技术。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大大失去实用价值。
    三、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价值体现
    无形文化遗产如何体现“三性”即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是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它是非物质文化体现价值构成的三大要素。在我们具体发现中虽不用面面具备,但必须要有一两个为重点,其它作为补充。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尤其突出它的科学价值,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元素。我们从白茶制作的流程可以看出它的科学特征十分鲜明。它的重要价值可从几方面把握:首先,白茶制作技艺沿习上古自然晾青茶叶“萎凋”工序,某种程度上发现并继承了中华医学的传统文化,沿袭了古代白茶文化,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白茶是人国特有的茶类,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白茶具有清凉解毒、治疗麻疹的记载,如清代名人周亮工《闽小记》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因此它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良方,一直以来深受茶人所喜爱。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医学界研究再次验证了白茶具有解毒、防癌、抗癌的良好辅助作用。白茶是我国传统的外销茶类中,被广泛地认为是最为和谐的饮料、最具保健功效的茶叶之一。这也说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为其科学性提供了依据,否则,没有用途的文化遗产就不成为遗产。作为我国传统六大类茶之一的福鼎白茶,最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福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福鼎人民秉承山水灵秀和高超的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培育和造就了独具地方特色和韵味的茶人茶树茶文化、茶园茶业茶之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的文化艺术魅力还在于,白茶制作技艺集悠久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女性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符合人们普遍存在的“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时尚心理,加工法成天然,适合人们的需求。白茶特有的清香,并拥有时尚的女性茶艺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濒危状况调查分析
    作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十分注重它的独特性,这是作为非物质文化个体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独特性与“濒危”一但靠在一起,无形的文化遗产更加突显其重要价值和意义,所谓“物以稀为贵”。为此,我们在不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濒危状况。并认为种植技术是白茶制作技艺的关联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形成白茶优秀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在发现、传承、创制白茶过程中,因历史因素影响,古老移植技术缺乏更加详尽的记载,以至影响对白茶制作的进一步研究。太姥山鸿雪洞“绿雪芽”茶树是福鼎白茶制作的原始“母株”,是研制白茶的重要母本,现在的福鼎白茶所采用的品种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都是由此繁殖而来,福鼎区域目前还尚未发现其它原始“绿雪芽”。因此“绿雪芽”是源头所在,显得举足轻重、弥足珍贵。但这株天然优质的茶种仅存1株,并曾经遭受过砍伐,现在这株是“母株”发芽后才生长起来的。独存一株,且生长于游览区中,其生存环境面临新问题。
    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情况存在缺失或断层现象,福鼎白茶自创制开始,是地方的支柱产业,农村广泛种茶,并会制茶,但主要传承人脉络沿习产生分化,所记载的传承白茶者其后代难以完全掌握先祖遗传。后百多年来,福鼎白茶起起落落,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也断断续续。当时福鼎乡村民间拥有广泛的制茶手工作坊,白茶制作大众化。随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制茶技艺走向科研,集中于工厂、企业,民间传统的古老制茶技艺方法在传承和流失中并存。怎样完全掌握民间古老的制茶技艺,又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是个全新的问题。时代变更、工业发展、社会进步,白茶拥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茶叶的发展,对于白茶制作提出挑战。制止有害物质进入茶区,培育无公害生产基地,是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技艺传承发展的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评论列表 ( 评论3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zgswq

    2012-5-26 01:51:51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 石柱典

    2012-5-26 01:51:51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 萧萧而下

    2012-5-26 01:51:51
    我又回复了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